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概述 | 第10-12页 |
1.2.1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的原理 | 第10-12页 |
1.2.2 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12页 |
1.3 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1 考虑补偿结构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考虑温度影响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4.1 基本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非接触式变压器的特性分析 | 第15-29页 |
2.1 非接触变压器电路场-磁场建模分析 | 第15-20页 |
2.1.1 非接触变压器电路拓扑结构 | 第16-17页 |
2.1.2 非接触式变压器磁场模型与物理场耦合 | 第17-18页 |
2.1.3 非接触变压器有限元建模 | 第18-20页 |
2.2 非接触变压器的材料分析 | 第20-23页 |
2.2.1 非接触变压器材料选择指标与原理分析 | 第20-22页 |
2.2.2 非接触式变压器材料仿真结构 | 第22-23页 |
2.3 非接触式变压器切割模型分析 | 第23-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非接触变压器的补偿方法分析 | 第29-44页 |
3.1 非接触变压器电感参数测试 | 第29-30页 |
3.2 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互感模型补偿分析 | 第30-36页 |
3.2.1 副边串联情况分析 | 第30-33页 |
3.2.2 副边并联情况分析 | 第33-36页 |
3.3 非接触式变压器漏感模型补偿分析 | 第36-42页 |
3.3.1 串联-串联补偿非接触变压器模型分析 | 第37-40页 |
3.3.2 串联-并联补偿非接触变压器模型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非接触变压器传输能力与温度分析 | 第44-56页 |
4.1 非接触变压器损耗分析 | 第44-46页 |
4.2 非接触变压器电路场-磁场-固体传热场有限元建模 | 第46-51页 |
4.2.1 几何模型 | 第46页 |
4.2.2 非接触变压器热传递过程 | 第46-49页 |
4.2.3 非接触变压器多物理场耦合 | 第49-50页 |
4.2.4 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50页 |
4.2.5 求解设置 | 第50-51页 |
4.3 非接触变压器的后处理分析 | 第51-55页 |
4.3.1 温度分布 | 第51-52页 |
4.3.2 温度随时间与频率的变化 | 第52-53页 |
4.3.3 温度对非接触变压器的功率以及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4 改变对流系数对温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非接触变压器实验测试 | 第56-62页 |
5.1 非接触变压器实验系统搭建 | 第57-59页 |
5.1.1 非接触变压器实验测试原理 | 第57-58页 |
5.1.2 非接触变压器实验平台搭建 | 第58-59页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5.2.1 坡莫合金与锰锌铁氧体传输效率对比 | 第59-60页 |
5.2.2 温度变化对比 | 第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