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程度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关于绿色金融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 第12页 |
1.2.2 关于绿色金融效益问题的研究 | 第12页 |
1.2.3 关于绿色金融工具问题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关于绿色金融综合评价问题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重点难点 | 第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3 研究重难点 | 第15页 |
1.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第17-28页 |
2.1 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2.1.1 美国 | 第18-19页 |
2.1.2 欧洲 | 第19-21页 |
2.1.3 日本 | 第21页 |
2.2 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第21-27页 |
2.2.2 绿色信贷 | 第22-23页 |
2.2.3 绿色证券 | 第23-25页 |
2.2.4 绿色保险 | 第25页 |
2.2.5 碳金融 | 第25-26页 |
2.2.6 绿色投资及政策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绿色金融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选取 | 第28-39页 |
3.1 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 第28页 |
3.2 评价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 第28-31页 |
3.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28-29页 |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0页 |
3.2.3 测算方法选取 | 第30-31页 |
3.3 测算方法介绍 | 第31-38页 |
3.3.1 熵值法 | 第31-32页 |
3.3.2 ISPA法 | 第32-37页 |
3.3.3 灰色关联度法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我国绿色金融指数的测算和分析 | 第39-55页 |
4.1 数据准备 | 第39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4.1.2 数据预处理 | 第39页 |
4.2 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的测算 | 第39-45页 |
4.2.1 熵值法确定权重 | 第39-40页 |
4.2.2 ISPA法测算 | 第40-43页 |
4.2.3 灰色关联度法 | 第43-44页 |
4.2.4 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检验 | 第44-45页 |
4.3 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分析比较 | 第45-54页 |
4.3.1 绿色信贷发展指标评价 | 第46-48页 |
4.3.2 绿色证券发展指标评价 | 第48-50页 |
4.3.3 绿色保险发展指标评价 | 第50页 |
4.3.4 碳金融发展指标评价 | 第50-51页 |
4.3.5 绿色投资发展指标评价 | 第51-53页 |
4.3.6 其他发展指标评价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我国绿色金融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 第55-62页 |
5.1 绿色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57页 |
5.1.1 绿色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页 |
5.1.2 绿色证券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56页 |
5.1.3 绿色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6页 |
5.1.4 碳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6-57页 |
5.1.5 绿色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7页 |
5.2 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 第57-60页 |
5.2.1 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建议 | 第57-58页 |
5.2.2 促进绿色证券发展的建议 | 第58-59页 |
5.2.3 促进绿色保险发展的建议 | 第59页 |
5.2.4 促进碳金融发展的建议 | 第59页 |
5.2.5 促进绿色投资的建议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1 | 第67-68页 |
附录2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