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吸附精馏法精制CO_2 | 第16-19页 |
·NO吸附剂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无氧条件下的NO吸附剂 | 第19-22页 |
·有氧条件下的NO吸附剂 | 第22-25页 |
·吸附剂再生 | 第25页 |
·课题选择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1-39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31页 |
·吸附剂制备 | 第31-33页 |
·等体积浸渍法 | 第32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32页 |
·沉淀沉积法 | 第32-33页 |
·共沉淀法 | 第33页 |
·样品的表征方法 | 第33-35页 |
·氮气吸附(BET) | 第33页 |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第33页 |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第33页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 第33页 |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33-34页 |
·紫外拉曼光谱(UV-Raman) | 第34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34页 |
·X光电子能谱(XPS) | 第34页 |
·傅利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4页 |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4-35页 |
·程序升温脱附(NO_x-TPD) | 第35页 |
·NH_3-TPD | 第35页 |
·吸附剂评价 | 第35-38页 |
·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 | 第35-38页 |
·吸附剂再生实验 | 第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3 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ZSM-5对氮气中NO的吸附 | 第39-55页 |
·引言 | 第39页 |
·不同载体吸附NO | 第39-44页 |
·具有MFI结构的沸石对NO的吸附性能 | 第42-44页 |
·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ZSM-5及其对NO的吸附 | 第44-47页 |
·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ZSM-5吸附剂表征 | 第44-45页 |
·吸附性能 | 第45-47页 |
·Ni/HZSM-5深度脱除低浓度NO | 第47-52页 |
·载体结构对NO吸附的影响 | 第47-49页 |
·Ni负载量对NO吸附的影响 | 第49-50页 |
·温度对NO吸附的影响 | 第50页 |
·NO_x-TPD实验 | 第50-51页 |
·气体氛围对NO吸附的影响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4 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ZSM-5对CO_2中NO的吸附 | 第55-72页 |
·引言 | 第55页 |
·无氧条件下的NO吸附选择性 | 第55-57页 |
·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ZSM-5吸附CO_2中NO | 第55-57页 |
·CO_2在吸附剂上的吸附 | 第57页 |
·NO的氧化吸附 | 第57-67页 |
·载体HZSM-5对NO的氧化吸附性能 | 第58-60页 |
·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HZSM-5对NO的氧化吸附 | 第60-65页 |
·CO_2氛围中NO氧化吸附的原位红外表征 | 第65-67页 |
·氮氧化物的脱附 | 第67-70页 |
·硝酸盐的分解温度 | 第67-68页 |
·NO_x-TPD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5 锰改性HZSM-5对CO_2中NO的氧化吸附:吸附剂制备与表征 | 第72-89页 |
·引言 | 第72页 |
·不同方法制备的吸附剂对NO氧化吸附性能及表征 | 第72-84页 |
·FT-IR | 第74-76页 |
·XRD | 第76-77页 |
·UV-Raman | 第77-79页 |
·UV-vis | 第79-80页 |
·XPS | 第80-82页 |
·H_2-TPR | 第82-84页 |
·NO_x-TPD | 第84-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6 吸附剂工业应用基础研究 | 第89-107页 |
·引言 | 第89页 |
·吸附剂改性条件的考察 | 第89-97页 |
·负载量的影响 | 第89-92页 |
·活化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载体的影响 | 第93-97页 |
·吸附条件的考察 | 第97-101页 |
·吸附温度的影响 | 第97-99页 |
·氧气浓度的影响 | 第99页 |
·扩散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杂质气体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吸附剂吸附稳定性考察 | 第101-105页 |
·高纯N_2热吹扫 | 第101-102页 |
·模拟干空气热吹扫 | 第102-105页 |
·小结 | 第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论文展望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09-110页 |
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11-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