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3.3 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37页 |
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概述 | 第26-32页 |
2.1.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的定义 | 第26-27页 |
2.1.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的类型 | 第27-30页 |
2.1.3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特征 | 第30-32页 |
2.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概述 | 第32-33页 |
2.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的含义与目标 | 第32页 |
2.2.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的手段 | 第32-33页 |
2.3 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有关理论基础 | 第33-36页 |
2.3.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33-35页 |
2.3.2 定价理论 | 第35-36页 |
2.3.3 保险精算理论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要素分析 | 第37-57页 |
3.1 预期余命风险 | 第39页 |
3.2 房屋价值波动的风险 | 第39-47页 |
3.2.1 宏观经济状况 | 第40-42页 |
3.2.2 房地产的相关政策 | 第42-44页 |
3.2.3 人均可支配收入 | 第44-47页 |
3.3 贷款利率风险 | 第47-51页 |
3.3.1 宏观经济 | 第48-51页 |
3.4 道德风险 | 第51-54页 |
3.5 其他因素引起的风险 | 第54-56页 |
3.5.1 操作风险 | 第54页 |
3.5.2 自然风险 | 第54页 |
3.5.3 费用风险 | 第54-55页 |
3.5.4 观念风险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模型建立 | 第57-74页 |
4.1 反向抵押贷款的支付方式 | 第57-58页 |
4.2 反向抵押贷款基准模型 | 第58-60页 |
4.2.1 变量设定与说明 | 第58页 |
4.2.2 一次性支付方式下的定价模型 | 第58-59页 |
4.2.3 终身年金支付方式下的定价模型 | 第59-60页 |
4.3 贷款利率波动对反向抵押贷款风险中性定价模型的影响 | 第60-63页 |
4.3.1 反向抵押贷款利率波动 | 第60-61页 |
4.3.2 固定利率—一次性支付 | 第61页 |
4.3.3 浮动利率—一次性支付 | 第61-62页 |
4.3.4 固定利率—终身年金支付 | 第62页 |
4.3.5 浮动利率—终身年金支付 | 第62-63页 |
4.4 房产价值波动对反向抵押贷款风险中性定价模型的影响 | 第63-68页 |
4.4.1 房地产价格波动模型的建立 | 第63-68页 |
4.4.2 一次支付模型和终身支付模型 | 第68页 |
4.5 预期寿命不确定性对反向抵押贷款中性风险模型的影响 | 第68-70页 |
4.5.1 单生命状态 | 第68-69页 |
4.5.2 双生命状态 | 第69-70页 |
4.6 仿真模拟 | 第70-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的实证分析 | 第74-85页 |
5.1 案例背景介绍 | 第74-75页 |
5.2 案例分析 | 第75-81页 |
5.2.1 项目的参与者 | 第75页 |
5.2.2 实施流程 | 第75-76页 |
5.2.3 项目定价 | 第76-80页 |
5.2.4 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5.3 项目风险控制措施及优化建议 | 第81-84页 |
5.3.1 风险控制措施 | 第81-83页 |
5.3.2 优化建议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