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多年生草本果类论文--草莓论文

牡丹江地区3种草莓栽培模式及抗寒性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概述第9-10页
    1.2 供试材料简介第10-11页
    1.3 草莓栽培研究第11-12页
        1.3.1 日光温室草莓栽培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3.2 大棚草莓栽培的研究第12页
        1.3.3 露地草莓栽培的研究第12页
    1.4 低温对植物抗寒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1.4.1 低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SOD、POD、CAT)的影响第13-14页
        1.4.2 低温胁迫对植物游离脯氨酸的的影响第14-15页
        1.4.3 低温胁迫对植物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第15页
        1.4.4 低温胁迫对植物可溶性糖的影响第15页
        1.4.5 低温胁迫对植物丙二醛的的影响第15-16页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页
        1.5.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经济性状、生物学性状和物候期的影响第18-38页
    2.1 试验地的概况第18页
    2.2 试验材料第18页
    2.3 试验设计第18-19页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9-23页
        2.4.1 草莓果实经济性状测定第19-22页
        2.4.2 生物学性状测定第22-23页
        2.4.3 物候期的测定第23页
    2.5 数据分析方法第23-24页
    2.6 结果与分析第24-34页
        2.6.1 不同栽培模式对果实经济性状影响第24-29页
        2.6.2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第29-33页
        2.6.3 物候期比较第33-34页
    2.7 小结第34-38页
        2.7.1 不同栽培模式对果实外观与口感的影响第34-35页
        2.7.2 不同栽培模式对果实横径与整齐度的影响第35页
        2.7.3 不同栽培模式对一级序果平均单果重和最大单果重的影响第35页
        2.7.4 不同栽培模式的处理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第35-36页
        2.7.5 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草莓品种成活率第36页
        2.7.6 不同栽培模式对株形、长势、株高、叶片颜色第36页
        2.7.7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单株花序数量、每花序花朵数的影响第36页
        2.7.8 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单株产量、每667m2产量的影响第36页
        2.7.9 不同栽培模式对物候期的影响第36-38页
第三章 低温胁迫对3个品种草莓抗寒性的影响第38-56页
    3.1 试验地点第38页
    3.2 试验材料第38页
    3.3 试验设计第38页
    3.4 测定项目与试验方法第38-43页
        3.4.1 SOD活性测定第38-39页
        3.4.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第39页
        3.4.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第39-40页
        3.4.4 丙二醛含量测定第40页
        3.4.5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第40-41页
        3.4.6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41-42页
        3.4.7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第42-43页
    3.5 数据分析第43页
    3.6 结果与分析第43-53页
        3.6.1 低温对不同品种SOD活性的影响第43-45页
        3.6.2 低温对不同品种POD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3.6.3 低温对不同品种CAT活性的影响第46-47页
        3.6.4 低温对不同品种MDA含量的影响第47-48页
        3.6.5 低温对不同品种PRO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3.6.6 低温对不同品种SS含量的影响第49-51页
        3.6.7 低温对不同品种SP含量的影响第51-53页
    3.7 3个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第53-54页
    3.8 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讨论第56-57页
第5章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淀粉相关性状的SSR标记关联分析及OsAGPL3基因优异单体型鉴定
下一篇:化肥配施腐殖酸对玉米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