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消化系及腹部疾病论文--肝及胆疾病论文--肝代谢障碍论文

HBV感染合并NAFLD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无创炎症诊断模型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act第7-10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3-15页
前言第15-18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5-17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17-18页
一、NAFLD组与HBV感染合并NAFLD组临床生化特征与肝纤维化特征研究第18-42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18-25页
        1.1.1 研究对象第18页
        1.1.2 人口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第18-19页
        1.1.3 肝脏病理检查及病理分组第19-24页
        1.1.4 腹部彩超检查第24页
        1.1.5 FibroScan检查第24页
        1.1.6 APRI、GPR、FIB-4指数的计算第24页
        1.1.7 统计学方法第24-25页
    1.2 结果第25-33页
        1.2.1 NAFLD组与HBV感染合并NAFLD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第25页
        1.2.2 .两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比较第25-26页
        1.2.3 两组患者血常规比较第26-27页
        1.2.4 两组患者铁全项、免疫功能全项比较第27-28页
        1.2.5 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比较第28-29页
        1.2.6 两组患者E值、CAP值、肝纤维化四项比较第29页
        1.2.7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肝纤维化、纤维致密程度比较第29-30页
        1.2.8 不同部位显著肝纤维化特征比较第30-31页
        1.2.9 E值、GPR、APRI、FIB-4诊断HBV感染合并NAFLD组肝纤维化效能比第31-33页
    1.3 讨论第33-41页
        1.3.1 HBV感染与NAFLD的流行现状第33页
        1.3.2 NAFLD与多种癌症的相关性第33-35页
        1.3.3 HBV感染与NAFLD的相互影响机制第35-36页
        1.3.4 NAFLD组与HBV感染合并NAFLD组的临床生化特征第36-40页
        1.3.5 四种指标诊断HBV感染合并NAFLD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比较第40-41页
    1.4 小结第41-42页
二、HBV感染合并NAFLD患者不同病因分组临床生化特征和肝纤维化分布特征的研究第42-56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42-44页
        2.1.1 研究对象第42页
        2.1.2 一般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第42页
        2.1.3 肝脏病理检查及病理分组第42-44页
        2.1.4 腹部彩超检查第44页
        2.1.5 FibroScan检查第44页
        2.1.6 统计学方法第44页
    2.2 结果第44-52页
        2.2.1 非活动性HBV炎症组与活动性HBV炎症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第44-45页
        2.2.2 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比较第45-46页
        2.2.3 两组患者血常规、病毒载量、甲状腺功能比较第46-47页
        2.2.4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全项、B超、FibroScan、肝纤维化四项比较第47-48页
        2.2.5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部位、纤维致密程度比较第48-49页
        2.2.6 .两组患者不同部位显著肝纤维化特征比较第49-50页
        2.2.7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第50-51页
        2.2.8 ROC曲线预测分析以及回归方程Y的验证第51-52页
    2.3 讨论第52-54页
        2.3.1 NAFLD、HBV感染患者的肝纤维化分布特征第52页
        2.3.2 非活动性HBV组和活动性HBV组临床生化特征的差异第52-54页
        2.3.3 回归公式Y的诊断效能第54页
    2.4 小结第54-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6-67页
综述第67-76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个人简历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嵌入第三方监督的城市垃圾处理监管演化博弈研究
下一篇: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