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铁酸铋光催化性能的改性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1章 绪论第16-35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光催化反应原理第17-21页
        1.2.1 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第18页
        1.2.2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第18-19页
        1.2.3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第19-20页
        1.2.4 光催化灭菌第20-21页
    1.3 光催化剂的改性第21-25页
        1.3.1 元素掺杂第21-22页
        1.3.2 贵金属修饰第22-23页
        1.3.3 染料敏化第23-24页
        1.3.4 异质结复合第24-25页
    1.4 铁酸铋光催化改性研究第25-31页
        1.4.1 铁酸铋的光催化性能第25-26页
        1.4.2 贵金属对铁酸铋光催化性能的改性第26-28页
        1.4.3 元素掺杂对铁酸铋光催化性能的改性第28-30页
        1.4.4 复合对铁酸铋光催化性能的改性第30-31页
    1.5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31-35页
        1.5.1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31-33页
        1.5.2 创新点第33-35页
第2章 NaBH_4还原对BiFeO_3光催化性能的改性第35-46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45页
        2.3.1 BiFeO_(3-x)的物相分析第37页
        2.3.2 BiFeO_(3-x)的形貌和结构观察第37-39页
        2.3.3 BiFeO_(3-x)的表面元素化学态分析第39-40页
        2.3.4 BiFeO_(3-x)的光吸收性质第40-41页
        2.3.5 BiFeO_(3-x)的光催化性能第41-43页
        2.3.6 BiFeO_(3-x)的光生电荷行为第43页
        2.3.7 BiFeO_(3-x)活性物种的俘获第43-44页
        2.3.8 BiFeO_(3-x)的光催化机理分析第44-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碳量子点对BiFeO_3光催化性能的改性第46-56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实验部分第47-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54页
        3.3.1 CQDs/BiFeO_3的物相分析第48-49页
        3.3.2 CQDs/BiFeO_3的光吸收性质第49-50页
        3.3.3 CQDs/BiFeO_3的微观形貌与结构观察第50-51页
        3.3.4 CQDs/BiFeO_3的光催化性能测试第51-53页
        3.3.5 CQDs/BiFeO_3的光生电荷迁移行为第53-54页
        3.3.6 CQDs/BiFeO_3的光催化机理第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g-C_3N_4 纳米颗粒修饰的BiFeO_3微球光催化性能第56-67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实验部分第57-5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8-66页
        4.3.1 g-C_3N_4/BiFeO_3的XRD和FTIR表征第58-59页
        4.3.2 g-C_3N_4/BiFeO_3的SEM和HRTEM观察第59-61页
        4.3.3 g-C_3N_4/BiFeO_3的漫反射光谱分析第61页
        4.3.4 g-C_3N_4/BiFeO_3的光催化及其循环稳定性分析第61-64页
        4.3.5 g-C_3N_4/BiFeO_3的光生电荷分离行为第64页
        4.3.6 g-C_3N_4/BiFeO_3的光催化反应机理第64-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p-n型Ag_3PO_4/BiFeO_3复合物增强的光催化性能第67-79页
    5.1 引言第67-68页
    5.2 实验部分第68-6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9-78页
        5.3.1 Ag_3PO_4/BiFeO_3的物相分析第69页
        5.3.2 Ag_3PO_4/BiFeO_3的SEM和TEM观察第69-71页
        5.3.3 Ag_3PO_4/BiFeO_3的XPS分析第71-72页
        5.3.4 Ag_3PO_4/BiFeO_3的光吸收性质第72-73页
        5.3.5 Ag_3PO_4/BiFeO_3的光催化性能第73-75页
        5.3.6 Ag_3PO_4/BiFeO_3的光芬顿催化性能第75-76页
        5.3.7 Ag_3PO_4/BiFeO_3的光生电荷行为第76-77页
        5.3.8 Ag_3PO_4/BiFeO_3的光催化机理第77-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6章 直接Z型Ag_2S/BiFeO_3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和光芬顿催化性能研究第79-92页
    6.1 引言第79页
    6.2 实验部分第79-8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1-91页
        6.3.1 Ag_2S/BiFeO_3的物相分析第81页
        6.3.2 Ag_2S/BiFeO_3的光吸收性质第81-82页
        6.3.3 Ag_2S/BiFeO_3的表面元素化学态分析第82-84页
        6.3.4 Ag_2S/BiFeO_3的微观形貌与结构观察第84-85页
        6.3.5 Ag_2S/BiFeO_3的光催化和光芬顿催化性能第85-87页
        6.3.6 实验参数对Ag_2S/BiFeO_3光芬顿催化性能的影响第87-88页
        6.3.7 Ag_2S/BiFeO_3的光生电荷的行为第88-89页
        6.3.8 Ag_2S/BiFeO_3光催化和光芬顿催化活性物种探测第89-90页
        6.3.9 Ag_2S/BiFeO_3光催化和光芬顿催化反应机理第90-91页
    6.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7章 固态电子介质Z型g-C_3N_4/CNT/Bi_2Fe_4O_9光催化性能研究第92-105页
    7.1 引言第92-93页
    7.2 实验部分第93-94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94-104页
        7.3.1 g-C_3N_4/CNT/Bi_2Fe_4O_9的物相分析第94-95页
        7.3.2 g-C_3N_4/CNT/Bi_2Fe_4O_9的N2吸附/脱附分析第95-96页
        7.3.3 g-C_3N_4/CNT/Bi_2Fe_4O_9的表面元素化学态分析第96-97页
        7.3.4 g-C_3N_4/CNT/Bi_2Fe_4O_9的微观形貌观察第97-98页
        7.3.5 g-C_3N_4/CNT/Bi_2Fe_4O_9的光吸收性质第98-99页
        7.3.6 g-C_3N_4/CNT/Bi_2Fe_4O_9的光催化性能第99-101页
        7.3.7 g-C_3N_4/CNT/Bi_2Fe_4O_9的光芬顿催化性能第101页
        7.3.8 g-C_3N_4/CNT/Bi_2Fe_4O_9的光生电荷行为分析第101-102页
        7.3.9 g-C_3N_4/CNT/Bi_2Fe_4O_9的光催化机理分析第102-104页
    7.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8页
    8.1 本文结论第105-107页
    8.2 研究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效研究
下一篇:水汽压差对番茄叶片光合及二氧化碳扩散途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