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保密与通信安全论文--通信安全技术论文

基于无证书体制的签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2 密码学发展及现状第9-13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3-15页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5-16页
第二章 密码学基础理论第16-28页
    2.1 数学基础第16-20页
        2.1.1 群、环、域第16-17页
        2.1.2 相关困难问题第17-18页
        2.1.3 Hash函数第18页
        2.1.4 椭圆曲线第18-19页
        2.1.5 双线性对第19-20页
    2.2 密码学安全性基础第20-22页
        2.2.1 可证安全性理论第20-21页
        2.2.2 随机预言模型第21-22页
    2.3 签密第22-23页
    2.4 无证书签密体制第23-27页
        2.4.1 无证书签密体制的算法定义模型第24-25页
        2.4.2 无证书签密体制的安全模型第25-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高效安全的无证书签密方案第28-38页
    3.1 无证书签密算法模型第28-29页
    3.2 无证书签密安全模型第29页
    3.3 存在的安全性问题第29-30页
        3.3.1 密钥线性化攻击第29-30页
        3.3.2 内部攻击第30页
    3.4 无证书签密方案第30-32页
        3.4.1 方案构建第30-31页
        3.4.2 正确性分析第31-32页
    3.5 安全性证明第32-36页
        3.5.1 机密性第32-35页
        3.5.2 不可伪造性第35-36页
    3.6 效率分析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高效的无证书混合环签密第38-51页
    4.1 环签密第38-39页
    4.2 混合签密第39-40页
        4.2.1 数据封装机制第39-40页
    4.3 混合环签密算法模型定义第40页
    4.4 混合环签密安全模型第40-42页
    4.5 高效的无证书混合环签密第42-44页
        4.5.1 方案构建第42-43页
        4.5.2 正确性分析第43-44页
    4.6 安全性证明第44-49页
        4.6.1 机密性第44-47页
        4.6.2 不可伪造性第47-49页
    4.7 效率分析第49-50页
    4.8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1-53页
    5.1 研究工作总结第51-52页
    5.2 后续工作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大规模天线阵的物理层安全相关技术研究
下一篇:面向低轨卫星系统的位置管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