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电晕法产生负离子的化学发光与杀菌效应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36页
    1.1 负离子简介第9-26页
        1.1.1 负离子定义与分类第9-10页
        1.1.2 负离子的产生第10-16页
        1.1.3 负离子的研究历史第16-17页
        1.1.4 负离子的检测技术第17-20页
        1.1.5 负离子的应用第20-25页
        1.1.6 展望第25-26页
    1.2 化学发光第26-32页
        1.2.1 定义与原理第26页
        1.2.2 技术分类第26-27页
        1.2.3 检测原理与应用范围第27页
        1.2.4 检测装置简介第27-28页
        1.2.5 液-液相化学发光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第28-29页
        1.2.6 气-气相化学发光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第29-30页
        1.2.7 气-固相化学发光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第30-31页
        1.2.8 负离子化学发光研究展望第31-32页
    1.3 负离子化学与生物特性研究展望第32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第32-36页
第2章 基于空气和O_2气氛中电晕法产生负离子的气相化学发光研究第36-49页
    2.1 背景部分第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7页
        2.2.1 化学品第36页
        2.2.2 仪器设备第36-37页
        2.2.3 测试与表征第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48页
        2.3.1 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第37页
        2.3.2 玻璃管路模拟图第37-38页
        2.3.3 化学发光定性、外部影响因素排除和发光物质确定第38-41页
        2.3.4 不同气体流速和尖端电压下的化学发光强度第41-43页
        2.3.5 化学发光曲线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第43-44页
        2.3.6 电子顺磁共振测试第44-45页
        2.3.7 负离子化学发光反应机理第45-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基于臭氧与醇、酚、糖固体粉末反应的气固相化学发光研究第49-64页
    3.1 背景部分第49页
    3.2 实验部分第49-50页
        3.2.1 化学品第49-50页
        3.2.2 仪器设备第50页
        3.2.3 光谱测试第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63页
        3.3.1 化学发光检测装置第50-51页
        3.3.2 化学发光定性、外部影响因素排除和发光物质确定第51-53页
        3.3.3 化学发光曲线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第53-55页
        3.3.4 反应产物检测第55-58页
        3.3.5 O_3与不同醇类反应的化学发光强度第58页
        3.3.6 O_3与不同酚类反应的化学发光强度第58-59页
        3.3.7 O_3与不同糖类反应的化学发光强度第59-60页
        3.3.8 化学发光物质确定第60-61页
        3.3.9 化学发光反应机理第61-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基于改进型电晕法产生负离子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及其用于模拟人体鼻腔的研究第64-83页
    4.1 背景部分第64-65页
    4.2 实验部分第65-66页
        4.2.1 材料和设备第65页
        4.2.2 培养基配制第65页
        4.2.3 细菌培养第65页
        4.2.4 杀菌测试第65-66页
        4.2.5 鼻腔模拟第66页
        4.2.6 表征第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81页
        4.3.1 负离子质谱检测装置与反应机理第66-68页
        4.3.2 不同测试条件下产生负离子的质谱图第68-71页
        4.3.3 负离子杀菌测试装置第71-73页
        4.3.4 不同测试条件下负离子的杀菌效率测试图第73-77页
        4.3.5 经过负离子处理前后的细菌形态表征第77-78页
        4.3.6 模拟人体鼻腔中的杀菌测试第78-79页
        4.3.7 负离子的杀菌机理第79-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结论第83-85页
    5.1 研究总结第83-84页
    5.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8页
致谢第98-10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免疫蛋白酶体β5i在小鼠下肢缺血中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系列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