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燃料化学工业论文

焦化废水生物降解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及强化技术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焦化废水简介第13-18页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与组成第13-14页
        1.2.2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第14-16页
        1.2.3 焦化废水主要组分第16-18页
    1.3 活性污泥超声处理技术简介第18-19页
        1.3.1 超声处理技术应用于改善活性污泥生物效应第19页
        1.3.2 超声处理技术应用于剩余污泥减量第19页
    1.4 生物强化技术简介第19-20页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第20-23页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进程第21-22页
        1.5.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第22-23页
    1.6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4页
        1.6.1 研究目的第23页
        1.6.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6.3 技术路线第24页
    1.7 论文创新点第24-26页
第2章 焦化废水主要组分好氧生物降解过程中的相互抑制第26-41页
    2.1 引论第26-2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7-35页
        2.2.1 实验试剂第27页
        2.2.2 实验耗材第27页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7-29页
        2.2.4 SCWAAS的培养与驯化方法第29-30页
        2.2.5 苯酚、吡啶、喹啉的HPLC分析方法第30-32页
        2.2.6 理论COD计算方法第32页
        2.2.7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第32-34页
        2.2.8 实验方案第34-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2.3.1 苯酚、吡啶、喹啉单独好氧生物降解第35-37页
        2.3.2 苯酚、吡啶、喹啉两两混合好氧生物降解第37-39页
        2.3.3 苯酚、吡啶、喹啉同时混合好氧生物降解第39-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焦化废水主要组分冲击对生物降解效率的影响第41-53页
    3.1 引论第4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1-46页
        3.2.1 实验试剂第41-42页
        3.2.2 实验耗材第42页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2页
        3.2.4 SCWAAS的培养与驯化方法第42页
        3.2.5 苯酚、吡啶、喹啉的HPLC分析方法第42页
        3.2.6 COD样品测试方法第42页
        3.2.7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第42-43页
        3.2.8 实验方案第43-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2页
        3.3.1 模拟焦化废水冲击对SCWAAS体系COD去除率的影响第46-49页
        3.3.2 提升DO缓解模拟焦化废水冲击第49页
        3.3.3 UV前处理缓解模拟焦化废水冲击第49-50页
        3.3.4 投加外源电子供体缓解模拟焦化废水冲击第50-51页
        3.3.5 应用三种策略缓解实际焦化废水冲击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活性污泥超声处理技术提升实际焦化废水降解效率第53-67页
    4.1 引论第53-5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4-60页
        4.2.1 实验试剂第54页
        4.2.2 实验耗材第54页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54页
        4.2.4 RCWAAS的驯化方法第54-56页
        4.2.5 URCWAAS的超声处理方法第56页
        4.2.6 扫描电镜制样与测试分析第56-57页
        4.2.7 COD样品测试方法第57页
        4.2.8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第57页
        4.2.9 实验方案第57-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4.3.1 URCWAAS与RCWAAS扫描电镜分析第60-62页
        4.3.2 混合URCWAAS对焦化废水生物降解效率影响第62-63页
        4.3.3 URCWAAS微生物生长第63-64页
        4.3.4 URCWAAS溶解性COD产生量第64页
        4.3.5 等COD当量丁二酸提升实际焦化废水降解效率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5章 生物强化技术减少吡啶生物降解过程中间产物积累第67-80页
    5.1 引论第67-68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8-74页
        5.2.1 实验试剂第68页
        5.2.2 实验耗材第68页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68页
        5.2.4 活性污泥的驯化方法第68-70页
        5.2.5 吡啶、2-羟基吡啶的HPLC分析方法第70页
        5.2.6 COD样品测试方法第70-71页
        5.2.7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第71-72页
        5.2.8 实验方案第72-7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4-79页
        5.3.1 PAAS体系下吡啶降解过程中2-羟基吡啶积累情况第74-75页
        5.3.2 PAAS体系下吡啶与2-羟基吡啶对电子亲和力第75-76页
        5.3.3 PAAS与HPAAS体系降解专一性第76-77页
        5.3.4 生物强化减少吡啶好氧生物降解中间产物积累第77-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6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焦化废水降解菌生物种群分析第80-97页
    6.1 引论第80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80-82页
        6.2.1 材料与仪器第80页
        6.2.2 好氧活性污泥的样品采集第80-81页
        6.2.3 高通量测序实验步骤第81-82页
        6.2.4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步骤第82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2-95页
        6.3.1 实际焦化废水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82-88页
        6.3.2 吡啶与2-羟基吡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88-95页
    6.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97-99页
    7.1 结论第97-98页
    7.2 建议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6-107页
个人简历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早期上海都市照相与视觉现代性(1850s-1940s)
下一篇:Tb掺杂的锆钛酸钡钙陶瓷及薄膜的铁电和压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