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论题的缘起 | 第15-19页 |
1.1.1 高原生态环境背景 | 第15-18页 |
1.1.2 课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2 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 第19-25页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9-23页 |
1.2.2 研究的内容 | 第23页 |
1.2.3 研究的意义 | 第23-25页 |
1.3 相关论题的理论综述 | 第25-32页 |
1.3.1 相关理论支撑 | 第25-28页 |
1.3.2 国内的乡土研究 | 第28-30页 |
1.3.3 国外的乡土研究 | 第30页 |
1.3.4 针对藏式民居研究 | 第30-32页 |
1.4 论题的研究思路 | 第32-3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4.2 研究的框架 | 第33-35页 |
第2章 水文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 第35-53页 |
2.1 宏观维度下的水文资源与聚落营造 | 第36-45页 |
2.1.1 水文资源与聚落成因 | 第36-39页 |
2.1.2 河流形态对河谷聚落分布的影响 | 第39-43页 |
2.1.3 水资源对聚落兴衰的双重作用 | 第43-45页 |
2.2 中观维度下的水文资源与村落体系 | 第45-48页 |
2.2.1 阿什羌村水系特征 | 第45-47页 |
2.2.2 村落分布与水资源的关系 | 第47-48页 |
2.3 微观维度下的水文资源与院落营造 | 第48-51页 |
2.3.1 水资源与院落组织方式相适应 | 第48-50页 |
2.3.2 水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术 | 第50-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土地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 第53-71页 |
3.1 宏观维度下的土地资源与聚落营造 | 第54-59页 |
3.1.1 玛柯河流域土地资源基本概况 | 第54-55页 |
3.1.2 玛柯河流域的聚落分布特征 | 第55-59页 |
3.2 中观维度下的土地资源与村落体系 | 第59-66页 |
3.2.1 玛柯河流域聚落空间分布类型 | 第59-60页 |
3.2.2 阿什羌村土地规模 | 第60-61页 |
3.2.3 阿什羌村村落形态分布 | 第61-64页 |
3.2.4 村落用地组织布局 | 第64-66页 |
3.3 微观维度下的土地资源与院落营造 | 第66-69页 |
3.3.1 土地形态与院落布局的关系 | 第66-68页 |
3.3.2 山地建筑营建方式 | 第68-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气候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 第71-93页 |
4.1 风气候与碉楼营建 | 第71-75页 |
4.1.1 风气候特征 | 第71-73页 |
4.1.2 村落与风气候特征相适应 | 第73-74页 |
4.1.3 与风气候相适应的院落营造 | 第74-75页 |
4.2 日照、辐射与碉楼营建 | 第75-80页 |
4.2.1 日照及辐射气候特征 | 第75-78页 |
4.2.2 村落与日照特征相适应 | 第78-79页 |
4.2.3 与日照相适应的院落营造 | 第79-80页 |
4.3 降水量与碉楼营建 | 第80-86页 |
4.3.1 半湿润的气候特征 | 第80-83页 |
4.3.2 与强降水量相适应的碉楼营建 | 第83-84页 |
4.3.3 与高蒸发量相适应的院落营造 | 第84-86页 |
4.4 气温与碉楼营建 | 第86-91页 |
4.4.1 温差悬殊的气候特征 | 第86-89页 |
4.4.2 碉楼的保温与隔热 | 第89-91页 |
4.5 文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5章 建材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 第93-107页 |
5.1 木材资源与碉楼营建 | 第93-97页 |
5.1.1 玛柯河流域木材资源概述 | 第93页 |
5.1.2 木材的特性 | 第93-94页 |
5.1.3 木材与碉楼营建的结合 | 第94-97页 |
5.2 石材资源与碉楼营建 | 第97-102页 |
5.2.1 青海石材资源分类与分布 | 第97-99页 |
5.2.2 石材的物理特性 | 第99-100页 |
5.2.3 石材与碉楼营建的结合 | 第100-102页 |
5.3 生土、农作物与碉楼营建 | 第102-105页 |
5.3.1 玛柯河流域生土材料与农作物概述 | 第102-103页 |
5.3.2 生土材料与农作物纤维特性 | 第103-104页 |
5.3.3 生土材料与农作物纤维在碉楼营建中的应用 | 第104-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6章 藏式碉楼的适应性更新与保护探索 | 第107-135页 |
6.1 地域资源影响下的营造智慧探讨 | 第107-115页 |
6.1.1 营造模式总结 | 第107-114页 |
6.1.2“适应性更新”理论探索 | 第114-115页 |
6.2 碉楼更新与本土适应性 | 第115-121页 |
6.2.1 民居更新存在的问题 | 第115-116页 |
6.2.2 与本土适宜性协同 | 第116-118页 |
6.2.3 与再生能源协同 | 第118-121页 |
6.3 碉楼整合更新设计初探 | 第121-129页 |
6.3.1 针对玛柯河流域碉楼更新的原则 | 第121-122页 |
6.3.2 院落空间优化 | 第122页 |
6.3.3 建筑空间优化 | 第122-125页 |
6.3.4 碉楼局部优化 | 第125-126页 |
6.3.5 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 | 第126-129页 |
6.4 玛柯河流域碉楼保护策略 | 第129-132页 |
6.4.1 政策保护与保障体系 | 第129-130页 |
6.4.2 建筑与村落保护方式 | 第130页 |
6.4.3 村落保护参照模式—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为例 | 第130-13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2-135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资源维度下的青海乡土建筑 | 第135-139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35-138页 |
7.1.1 结论 | 第135-137页 |
7.1.2 课题的创新性 | 第137-138页 |
7.1.3 课题的局限性 | 第138页 |
7.2 成果展望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附录1 阿什羌村传统碉楼尺寸图 | 第147-151页 |
附录2 阿什羌村碉楼更新设计图 | 第15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