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细菌和微藻作用下石油—矿物颗粒团聚体的形成及特性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环境影响第14-15页
        1.1.1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第14页
        1.1.2 石油污染危害第14-15页
    1.2 石油-矿物颗粒团聚体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第15-17页
        1.2.1 石油-矿物颗粒团聚体oma第15-16页
        1.2.2 影响oma形成的物化因素第16-17页
        1.2.3 微生物与oma的形成第17页
    1.3 oma的纵向迁移与溢油的环境归宿第17-18页
    1.4 海洋石油烃降解菌的多样性第18-20页
        1.4.1 海洋中的石油烃降解菌的种类第18-19页
        1.4.2 海洋石油烃降解菌的多样性研究第19页
        1.4.3 高通量测序第19-20页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0-22页
        1.5.1 研究目的、意义第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1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2 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24-26页
        2.3.1 石油烃降解菌的培养与菌悬液制备第24-25页
        2.3.2 青岛大扁藻的培养与无菌藻体的获得第25-26页
    2.4 测定方法第26-31页
        2.4.1 oma的形态第26页
        2.4.2 oma的沉降速率测定第26-27页
        2.4.3 水相石油烃含量测定第27页
        2.4.4 沉降oma的捕油量测定第27-28页
        2.4.5 tep含量测定第28-29页
        2.4.6 细菌群落多样性测定第29-31页
第3章 细菌作用下oma的形成及特性第31-47页
    3.1 实验设计第31页
    3.2 oma的形成及物化特性第31-39页
        3.2.1 形成速率及尺寸第31-34页
        3.2.2 絮体形态第34-37页
        3.2.3 沉降速率第37-38页
        3.2.4 水相石油烃含量与沉降oma捕油量第38-39页
    3.3 oma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与tep含量第39-45页
        3.3.1 oma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比较第39-44页
        3.3.2 tep含量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微藻作用下oma的形成及特性第47-56页
    4.1 实验设计第47页
    4.2 oma的形成及物化特性第47-54页
        4.2.1 形成速率及尺寸第47-49页
        4.2.2 .絮体形态第49-50页
        4.2.3 沉降速率第50-51页
        4.2.4 水相石油烃含量与沉降oma捕油量第51-52页
        4.2.5 tep含量第52-54页
    4.3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细菌与微藻作用下oma的形成及特性第56-73页
    5.1 实验设计第56页
    5.2 oma的形成及物化特性第56-62页
        5.2.1 形成速率及尺寸第56-59页
        5.2.2 絮体形态第59-60页
        5.2.3 沉降速率第60-61页
        5.2.4 水相石油烃含量与沉降oma捕油量第61-62页
    5.3 oma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与tep含量第62-67页
        5.3.1 oma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比较第62-66页
        5.3.2 tep含量第66-67页
    5.4 细菌、细菌与微藻作用下细菌群落对比分析第67-71页
        5.4.1 oma中(j-z)细菌群落对比分析第67-70页
        5.4.2 水体中(j1-z1)细菌群落对比分析第70-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建议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4页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科研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下曝气式SBR工艺对果蔬废水除碳脱氮效果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遥感的沭河临沂段氮磷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