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通风、除尘、空气净化、除湿论文

重庆地区复合通风技术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复合通风控制策略的研究第11-12页
        1.2.2 复合通风的性能研究第12-13页
        1.2.3 复合通风的分析方法研究第13-14页
        1.2.4 复合通风试点研究第14-16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16-18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8页
2 通风概念及理论第18-32页
    2.1 通风相关概念第18-23页
        2.1.1 自然通风第18-20页
        2.1.2 机械通风第20页
        2.1.3 复合通风第20-21页
        2.1.4 置换通风第21-23页
    2.2 流动相关理论第23-30页
        2.2.1 雷诺输运方程第23-24页
        2.2.2 能量方程第24-25页
        2.2.3 连续性方程第25-27页
        2.2.4 伯努利方程第27-29页
        2.2.5 孔口流动方程第29-30页
        2.2.6 热羽流计算公式第30页
        2.2.7 Boussinesq近似第30页
    2.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复合置换通风第32-60页
    3.1 复合置换通风流动模型第32-33页
    3.2 热压通风计算模型第33-37页
        3.2.1 温度均匀混合模型第33-35页
        3.2.2 二区热分层模型第35-37页
    3.3 复合置换通风计算模型第37-38页
    3.4 排风机模式复合通风第38-44页
        3.4.1 热压作用主导模式通风量的计算第38-40页
        3.4.2 热压作用主导模式热分层高度计算第40-41页
        3.4.3 模式转换点的计算第41-42页
        3.4.4 机械作用主导模式通风量的计算第42-44页
    3.5 送风机模式复合通风第44-50页
        3.5.1 热压作用主导模式通风量的计算第44-46页
        3.5.2 热压作用主导模式热分层高度计算第46-47页
        3.5.3 模式转换点的计算第47-48页
        3.5.4 机械作用主导模式通风量的计算第48-50页
    3.6 复合通风系统影响因素分析第50-56页
    3.7 误差分析第56-58页
    3.8 本章小结第58-60页
4 复合置换通风实验第60-70页
    4.1 实验台设计与搭建第60-61页
        4.1.1 实验台设计第60页
        4.1.2 实验台搭建第60-61页
    4.2 实验方案第61-66页
        4.2.1 测试方法第61-62页
        4.2.2 测试仪器第62-64页
        4.2.3 测点布置第64-65页
        4.2.4 实验步骤第65-66页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6-69页
        4.3.1 温度场分析第66-68页
        4.3.2 通风量分析第68-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5 复合置换通风的控制策略第70-82页
    5.1 热舒适评价模型第70-74页
        5.1.1 PMV-PPD模型第70-71页
        5.1.2 适应性模型第71-72页
        5.1.3 APMV模型第72-73页
        5.1.4 国内标准推荐评价方法第73页
        5.1.5 重庆地区非采暖空调建筑室内可接受温度范围第73-74页
    5.2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指标第74-75页
    5.3 通风量计算第75-78页
        5.3.1 热压主导模式需求通风量第75-77页
        5.3.2 热压主导模式风机风量第77页
        5.3.3 通风模式转换点风量第77页
        5.3.4 机械作用主导模式需求通风量第77-78页
    5.4 控制策略第78-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82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82-84页
致谢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附录第90-92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90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第90页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第90-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锚索非线性振动特性与张拉力关系研究
下一篇:绿色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