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泥炭沉积 | 第10-11页 |
1.2 泥炭分布 | 第11-13页 |
1.2.1 全球泥炭分布 | 第11-12页 |
1.2.2 中国泥炭分布 | 第12-13页 |
1.3 人类采矿冶金活动的环境记录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3.1 人类采矿冶金活动的环境污染研究 | 第13-15页 |
1.3.2 人类采矿冶金活动的泥炭记录 | 第15-18页 |
1.3.3 人类采矿冶金活动的其它地质记录 | 第18页 |
1.4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8-20页 |
1.4.1 新疆在文化(冶金文明)交流上的特殊地位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区有关人类活动的重建工作尚未见报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9页 |
2.1 北疆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4页 |
2.2.1 土壤 | 第21-23页 |
2.2.2 植被 | 第23-24页 |
2.2.3 水文 | 第24页 |
2.3 气候 | 第24-29页 |
2.3.1 温度 | 第24-25页 |
2.3.2 降水 | 第25-26页 |
2.3.3 蒸发 | 第26-27页 |
2.3.4 沙尘暴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29-30页 |
3.1.1 铁尔沙汗湿地 | 第29-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3.2.1 ~(14)C年代 | 第30-31页 |
3.2.2 干容重 | 第31页 |
3.2.3 灰分含量和灰分沉积通量 | 第31-32页 |
3.2.4 粒度 | 第32页 |
3.2.5 元素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34-42页 |
4.1 年代结果 | 第34-35页 |
4.2 灰分沉积通量、干容重、含水量 | 第35-37页 |
4.3 粒度 | 第37页 |
4.4 元素 | 第37-42页 |
4.4.1 稀土元素 | 第37-39页 |
4.4.2 重金属元素 | 第39-42页 |
第五章 泥炭沉积重金属元素变化历史 | 第42-50页 |
5.1 泥炭碎屑物质输入过程 | 第42-46页 |
5.1.1 雨养泥炭沉积特点 | 第42页 |
5.1.2 泥炭碎屑物质粒度组成 | 第42-43页 |
5.1.3 粒度组成的沉积环境判别 | 第43-44页 |
5.1.4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 第44-46页 |
5.2 泥炭重金属元素沉积后迁移 | 第46-47页 |
5.3 粒度效应对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第六章 重金属元素记录的人类活动变化 | 第50-61页 |
6.1 岩芯ALT-A沉积物中元素异常变化 | 第50-55页 |
6.2 岩芯ALT-A沉积物中元素异常记录的人类活动变化 | 第55-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7.1 结论 | 第61-62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附录:图表清单 | 第73-7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