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1 外泌体 | 第11-14页 |
1.1.1 外泌体的发现、结构及功能 | 第11-12页 |
1.1.2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1.2 外泌体分离方法概述 | 第14-16页 |
1.2.1 超速离心法 | 第14-15页 |
1.2.2 沉淀法 | 第15页 |
1.2.3 过滤法 | 第15页 |
1.2.4 体积排阻色谱法(SEC) | 第15-16页 |
1.3 外泌体检测技术 | 第16-18页 |
1.3.1 荧光法 | 第16-17页 |
1.3.2 电化学法 | 第17-18页 |
1.3.3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LPSR) | 第18页 |
1.3.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 第18页 |
1.4 核酸适配体 | 第18-26页 |
1.4.1 核酸适配体简介 | 第18-19页 |
1.4.2 核酸适配体的制备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核酸适配体的应用 | 第20-23页 |
1.4.4 核酸适配体在外泌体检测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1.5 核酸扩增技术 | 第26-31页 |
1.5.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7页 |
1.5.2 杂交链式反应(HCR) | 第27-28页 |
1.5.3 DNA发夹结构级联反应(HDCR) | 第28-29页 |
1.5.4 链置换扩增反应(SDA) | 第29-30页 |
1.5.5 滚环扩增反应(RCA) | 第30-31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实验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双重信号放大技术检测外泌体 | 第32-49页 |
2.1 前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8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33-34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34-35页 |
2.2.3 细胞培养和外泌体标准品的制备 | 第35页 |
2.2.4 探针在磁珠和AuNP表面的固定 | 第35-36页 |
2.2.5 外泌体检测步骤 | 第36页 |
2.2.6 DNA树权结构的表征 | 第36-37页 |
2.2.7 标准外泌体的鉴定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2.3.1 实验检测原理 | 第38-39页 |
2.3.2 可行性分析 | 第39-46页 |
2.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6-47页 |
2.3.4 灵敏度研究 | 第47页 |
2.3.5 实样检测 | 第47-48页 |
2.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DNA-AuNP-Exo网络结构的构建及其应用于外泌体分离检测 | 第49-66页 |
3.1 前言 | 第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4页 |
3.2.1 试剂与材料 | 第49-51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51-52页 |
3.2.3 标准外泌体的制备与定量 | 第52页 |
3.2.4 AuNP-L3/cL3探针的制备 | 第52页 |
3.2.5 完整外泌体的分离 | 第52-53页 |
3.2.6 样品处理及凝胶电泳分析 | 第53页 |
3.2.7 TEM图像观察 | 第53-54页 |
3.2.8 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分析 | 第54页 |
3.2.9 质谱分析 | 第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3.3.1 实验设计原理 | 第54-55页 |
3.3.2 实验条件探索 | 第55-57页 |
3.3.3 可行性研究 | 第57-58页 |
3.3.4 AuNP-Exo网络结构的表征 | 第58-61页 |
3.3.5 外泌体定量分析 | 第61-62页 |
3.3.6 回收率分析 | 第62-63页 |
3.3.7 方法评估 | 第63-64页 |
3.4 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