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7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前言 | 第16-23页 |
1.1 糖尿病概述 | 第16页 |
1.2 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 | 第16-20页 |
1.2.1 糖尿病的诊断 | 第16页 |
1.2.2 治疗糖尿病的化学药物 | 第16-18页 |
1.2.3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 | 第18-20页 |
1.3 牡蛎壳的药物治疗作用 | 第20-22页 |
1.4 杨桃的降糖作用 | 第22-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实验动物与饲料 | 第23页 |
2.1.2 试剂与药物 | 第23-24页 |
2.1.3 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6页 |
2.2.1 牡杨水提物的制备 | 第25页 |
2.2.2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2.2.3 分组及给药 | 第25-26页 |
2.2.4 一般性指标观测 | 第26页 |
2.2.5 标本的采集 | 第26页 |
2.2.6 脏器指数 | 第26页 |
2.2.7 空腹血糖值(FBG) | 第26-27页 |
2.2.8 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 | 第27-29页 |
2.2.9 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 | 第29页 |
2.2.10 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 第29页 |
2.2.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 第29-32页 |
2.2.12 丙二醛(MDA) | 第32-34页 |
2.2.13 微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 第34-35页 |
2.2.14 胰腺形态学观察及肾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35页 |
2.2.15 免疫组化分析 | 第35-36页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6页 |
3.实验结果 | 第36-53页 |
3.1 牡杨水提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 牡杨水提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 牡杨水提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FBG、降糖率、FINS、IRI、ISI的影响 | 第40-45页 |
3.4 牡杨水提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HDL-C、LDL-C、TC、TG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牡杨水提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SOD活力、MDA、GSH的影响 | 第46-48页 |
3.6 牡杨水提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肾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48-51页 |
3.7 牡杨水提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综述 糖尿病治疗药物进展 | 第68-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