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既判力理论概述 | 第9-17页 |
(一) 既判力的含义 | 第9-12页 |
(二) 既判力与“一事不再理”的关系 | 第12-13页 |
(三) 既判力本质论 | 第13-17页 |
1、实体法说 | 第13-14页 |
2、诉讼法说 | 第14-15页 |
3、权利实在说 | 第15页 |
4、新诉讼法说 | 第15-17页 |
二、既判力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17-22页 |
(一) 既判力制度的历史形成 | 第17-18页 |
(二) 域外既判力制度的考察 | 第18-20页 |
1、大陆法系既判力制度 | 第18-19页 |
2、英美法系国家既判力制度 | 第19-20页 |
(三) 我国对域外既判力制度的借鉴 | 第20-22页 |
三、我国实践运行中既判力缺失之原因分析 | 第22-27页 |
(一) 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无法可依 | 第22-23页 |
(二) 我国司法程序价值选择的偏差 | 第23-24页 |
(三) 我国再审程序对既判力制度冲击 | 第24-25页 |
(四) 法官整体职业素养的良莠不齐对既判力造成威胁 | 第25-26页 |
(五) 我国复杂的司法外部环境 | 第26-27页 |
四、构建我国既判力制度之探讨 | 第27-38页 |
(一) 我国构建既判力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27-29页 |
1、可行性分析 | 第27-28页 |
2、必要性分析 | 第28-29页 |
(二) 我国构建既判力制度的基本构思 | 第29-38页 |
1、思想上扭转固有的诉讼观念和司法理念 | 第30-31页 |
2、立法上确认既判力制度 | 第31-33页 |
3、再审程序的运行以“既判力”为核心 | 第33-36页 |
4、改善我国司法环境和法官素质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