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纳米氯化银的合成及其作为海水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海水电池简介第9-12页
        1.1.1 海水电池研究背景和进展第9-10页
        1.1.2 海水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0页
        1.1.3 海水电池的结构与特点第10-12页
    1.2 海水电池正极发展概况第12-14页
        1.2.1 银系列正极材料第12-13页
        1.2.2 铜系列正极材料第13-14页
        1.2.3 铅系列正极材料第14页
        1.2.4 导电高分子和碳纤维材料第14页
    1.3 可充电海水电池进展第14-15页
    1.4 氯化银纳米材料制备进展第15-16页
        1.4.1 银离子缓释方法第15-16页
        1.4.2 表面活性剂方法第16页
        1.4.3 反相微乳液方法第16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6-19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19-25页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9-20页
        2.1.1 实验仪器第19页
        2.1.2 实验试剂第19-20页
    2.2 氯化银的合成第20-21页
    2.3 表征方法第21-22页
        2.3.1 X-射线衍射(XRD)第21页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第21页
        2.3.3 zeta电位测试第21-22页
        2.3.4 FTIR测试第22页
    2.4 电化学测试第22-25页
        2.4.1 电极制备第22-23页
        2.4.2 测试装置第23-24页
        2.4.3 线性伏安扫描测试第24页
        2.4.4 循环伏安测试第24-25页
第3章 分子模拟计算第25-37页
    3.1 前言第25页
    3.2 分子模拟计算简介第25-31页
        3.2.1 计算理论第26-27页
        3.2.2 计算软件和模块的选择第27-28页
        3.2.3 模型构建第28-31页
        3.2.4 计算参数第31页
    3.3 Castep计算结果第31-34页
        3.3.1 体系能量和能带结构分析第31-33页
        3.3.2 AgCl晶体不同晶面的能带图分析第33-34页
    3.4 Gaussian计算结果第34-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4章 氨水体系AgCl粉体的合成工艺研究第37-51页
    4.1 前言第37页
    4.2 研究方法第37-39页
        4.2.1 AgCl粉体的合成第37-38页
        4.2.2 银氨配合物反应机理第38页
        4.2.3 AgCl粉体的物理表征第38页
        4.2.4 电化学测试第38-39页
    4.3 合成AgCl粉体的结构及形貌分析第39-45页
        4.3.1 XRD分析第39-40页
        4.3.2 SEM分析第40-45页
    4.4 合成AgCl粉体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5-49页
        4.4.1 Ag~+/NH3 浓度比的影响第45-46页
        4.4.2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第46-47页
        4.4.3 合成温度的影响第47-48页
        4.4.4 pH值的影响第48-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EDTA体系AgCl纳米粉体合成工艺研究第51-72页
    5.1 前言第51页
    5.2 研究方法第51-53页
        5.2.1 AgCl纳米粉体的合成第51-52页
        5.2.2 AgCl纳米粉体的物理表征第52-53页
        5.2.3 DFT计算第53页
        5.2.4 电化学测试第53页
    5.3 配合物形成机理第53-54页
    5.4 EDTA体系合成氯化银的成分和结构分析第54-55页
        5.4.1 XRD分析第54-55页
    5.5 EDTA体系合成氯化银粉体的表面与荷电分析第55-58页
        5.5.1 红外光谱分析第55-57页
        5.5.2 Zeta电位分析第57-58页
    5.6 EDTA体系合成氯化银的形貌分析第58-64页
        5.6.1 SEM分析第58-64页
    5.7 AgCl纳米粉体的LSV分析第64-68页
    5.8 本章小结第68-72页
第6章 水溶液体系表面活性剂对AgCl颗粒影响第72-86页
    6.1 前言第72页
    6.2 研究方法第72-73页
        6.2.1 氯化银纳米颗粒的制备第72-73页
        6.2.2 合成AgCl纳米粉体的物理表征第73页
        6.2.3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73页
    6.3 CATB的影响第73-78页
    6.4 SDS的影响第78-82页
    6.5 电化学测试第82-84页
        6.5.1 循环伏安分析第82-83页
        6.5.2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第83-84页
    6.6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7章 结论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变液浸冷却传热特性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缺陷态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应用于高循环性能锂硫电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