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钠离子电池简介 | 第10-17页 |
1.2.1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2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2.3 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及技术突破点 | 第12-13页 |
1.2.4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3-15页 |
1.2.5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5-17页 |
1.3 中间相炭微球 | 第17-19页 |
1.3.1 中间相炭微球的发展 | 第17-18页 |
1.3.2 中间相炭微球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二氧化钛负极材料 | 第19-22页 |
1.4.1 二氧化钛材料的简介 | 第19-20页 |
1.4.2 二氧化钛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实验的药品、仪器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5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5-26页 |
2.3 材料的物化性能表征手段 | 第26-28页 |
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26-27页 |
2.3.2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 | 第27页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7-28页 |
2.3.4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28页 |
2.4 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第28-31页 |
2.4.1 电极的制备 | 第28-29页 |
2.4.2 电池的组装 | 第29页 |
2.4.3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29页 |
2.4.4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29-31页 |
第3章 MCMB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31-41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页 |
3.3 充放电前的MCMB与循环100 圈后的MCMB的SEM分析 | 第32-33页 |
3.4 MCMB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33-36页 |
3.4.1 循环和倍率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3.4.2 充放电曲线分析 | 第34-35页 |
3.4.3 循环伏安曲线 | 第35-36页 |
3.5 MCMB充放电后元素的分布以及其储能机理 | 第36-39页 |
3.5.1 MCMB放电后元素的分布 | 第36-37页 |
3.5.2 XRD分析 | 第37-38页 |
3.5.3 MCMB储能机理初探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TiO_2/MCMB复合材料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页 |
4.3 TiO_2/MCMB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42-45页 |
4.3.1 TiO_2/MCMB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第42-43页 |
4.3.2 TiO_2/MCMB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 第43-44页 |
4.3.3 TiO_2/MCMB复合材料的HRTEM分析 | 第44-45页 |
4.4 TiO_2/MCMB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45-51页 |
4.4.1 循环伏安曲线 | 第45-47页 |
4.4.2 恒电流充放电曲线 | 第47-48页 |
4.4.3 循环和倍率性能测试 | 第48-50页 |
4.4.4 不同配比TiO_2/MCMB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测试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及对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53-5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5.2 对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