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中、重度周期性乳痛症的临床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44页 | 
| 综述一 乳痛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 1. 中医学对乳痛症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2页 | 
| 2. 乳痛症的中医药治疗 | 第12-18页 | 
| 3. 心理疗法 | 第18页 | 
| 4. 讨论 | 第18-20页 | 
| 参考文献一 | 第20-23页 | 
| 综述二 乳痛症的西医研究现状 | 第23-37页 | 
| 1. 乳痛症的分类 | 第23页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第23-24页 | 
| 3. 乳痛症的发病机制 | 第24-25页 | 
| 4. 诊断 | 第25页 | 
| 5. 乳痛症的治疗 | 第25-30页 | 
| 6. 讨论 | 第30-32页 | 
| 参考文献二 | 第32-37页 | 
| 综述三 定痛膏、紫色消肿膏的研究进展 | 第37-44页 | 
| 1. 定痛膏、紫色消肿膏的来源和功效组成 | 第37-39页 | 
| 3. 紫色消肿膏主要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 | 第39页 | 
| 4. 定痛膏的临床应用 | 第39-40页 | 
| 5. 紫色消肿膏的临床应用 | 第40-41页 | 
| 6. 讨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三 | 第42-4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4-77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44-45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44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44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44-45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45页 |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第45页 | 
| 2. 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 2.1 基线资料 | 第45页 | 
| 2.2 疗效分析 | 第45-46页 | 
| 2.3 安全性分析 | 第46页 | 
| 2.4 统计分析软件 | 第46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 3.1 研究设计 | 第46页 | 
| 3.2 样本量估算 | 第46页 | 
| 3.3 随机分组方法 | 第46页 | 
| 3.4 治疗方法 | 第46-47页 | 
| 3.5 技术路线图 | 第47-48页 | 
| 4. 评价与观测指标 | 第48-51页 | 
| 4.1 一般项目和生物学指标 | 第48页 | 
| 4.2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评价标准 | 第48-51页 | 
| 5. 研究结果 | 第51-77页 | 
| 5.1 病例纳入及数据集 | 第51页 | 
| 5.2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基线汇总情况 | 第51-53页 | 
| 5.3 疗效指标基线 | 第53-60页 | 
| 5.4 疗效比较 | 第60-76页 | 
| 5.5 两组安全性比较 | 第76-77页 | 
| 讨论 | 第77-86页 | 
| 1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 | 第77-78页 | 
| 2 定痛膏及紫色消肿膏的组方特点分析及其病证探讨 | 第78-80页 | 
| 3 定痛膏及紫色消肿膏共同方药抗过敏机制 | 第80页 | 
| 4 定痛膏及紫色消肿膏的制备工艺 | 第80-82页 | 
| 5 乳痛症与乳腺增生之间的关系 | 第82-83页 | 
| 6 乳房与穴位贴敷经络腧穴的关系 | 第83-84页 | 
| 7 问题及不足 | 第84-85页 | 
| 8 本研究的特色及展望 | 第85-86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附录 | 第89-96页 | 
| 附件1: MCGILL疼痛问卷(简表) | 第89-91页 | 
| 附件2: 症状体征与舌脉量化评分 | 第91-93页 | 
| 附件3: 乳房疼痛量表 | 第93-95页 | 
| 附件4 乳腺彩超检查申请、报告单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个人简历 | 第97-98页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