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三、现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涉税犯罪及选择性非罪化的概述 | 第14-26页 |
第一节 涉税犯罪的含义与分类 | 第14-17页 |
一、刑法意义上涉税犯罪的含义 | 第14-16页 |
二、涉税犯罪的基本分类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涉税行为的入罪标准及选择性非罪化的界定 | 第17-22页 |
一、涉税行为的入罪标准 | 第18-20页 |
二、选择性非罪化的界定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的域内外现状 | 第22-26页 |
一、我国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二、我国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的意义 | 第23-24页 |
三、中美涉税犯罪非罪化设置的比较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的法理基础 | 第26-36页 |
第一节 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的外在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一、法治环境下的人本主义 | 第26-27页 |
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7-28页 |
三、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的内在属性要求 | 第29-32页 |
一、涉税犯罪的本质 | 第30-31页 |
二、涉税行为的性质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涉税犯罪构成要件的实质化解释 | 第32-36页 |
一、涉税犯罪构成要件实质化解释的“但书”基础 | 第32-33页 |
二、涉税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性 | 第33-34页 |
三、涉税犯罪行为人的主观可谴责性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我国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的具体分析 | 第36-43页 |
第一节 现有涉税犯罪中当然性非罪的行为 | 第36-39页 |
一、当然性非罪的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二、目前当然性非罪的具体行为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未来涉税犯罪中能够条件性出罪的行为 | 第39-43页 |
一、条件性出罪的理论冲突与协调 | 第39-41页 |
二、能够条件性出罪的具体罪名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涉税犯罪选择性非罪化的路径选择 | 第43-54页 |
第一节 立法层面上的非罪化路径 | 第43-49页 |
一、入罪标准的坚持与调整 | 第43-46页 |
二、处罚方式的完善 | 第46-48页 |
三、行政法律法规的匹配性补充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司法层面上的非罪化路径 | 第49-54页 |
一、罪刑法定的司法化 | 第49-50页 |
二、综合考量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三、部门协作兼顾法理与情理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