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侵入岩、深成岩论文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I-A型复合花岗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2 选题依据第16-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1-31页
    2.1 基本构造格局第21-23页
    2.2 岩石地层概况第23-26页
        2.2.1 前寒武纪基底地层概况第23-25页
        2.2.2 古生代地层概况第25-26页
    2.3 中生代火成岩的时空分布第26-31页
        2.3.1 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第26-28页
        2.3.2 侵入岩的时空分布第28-31页
第三章 分析与测试方法第31-34页
    3.1 锆石U-Pb定年第31-32页
    3.2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第32页
    3.3 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第32-33页
    3.4 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分析第33-34页
第四章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I型-过碱性A型花岗岩: 以舟山复合岩体为例第34-50页
    4.1 地质背景第34页
    4.2 岩体地质与岩相学第34-39页
    4.3 锆石U-Pb年代学第39-42页
    4.4 矿物化学第42-44页
    4.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44-46页
    4.6 全岩Sm-Nd同位素组成第46-47页
    4.7 锆石Hf同位素组成第47-48页
    4.8 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I型-铝质A型花岗岩:以漳浦复合岩体为例第50-69页
    5.1 地质背景第50-51页
    5.2 岩体地质与岩相学第51-56页
    5.3 锆石U-Pb年代学第56-61页
    5.4 矿物化学第61-62页
    5.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62-65页
    5.6 全岩Sm-Nd同位素组成第65-66页
    5.7 锆石Hf同位素组成第66-67页
    5.8 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浙闽沿海晚中生代I-A型复合岩体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第69-97页
    6.1 舟山I型-过碱性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成因第69-77页
        6.1.1 复合岩体成因类型的厘定第69-70页
        6.1.2 复合岩体中I型花岗岩的成因第70-74页
        6.1.3 复合岩体中过碱性A型花岗岩的成因第74-77页
    6.2 漳浦I型-铝质A型复合花岗岩体的成因第77-86页
        6.2.1 复合岩体成因类型的厘定第77-80页
        6.2.2 复合岩体中I型花岗岩的成因第80-82页
        6.2.3 复合岩体中铝质A型花岗岩的成因第82-86页
    6.3 闽浙沿海晚中生代I-A型复合花岗岩体成因及其对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启示第86-96页
    6.4 小结第96-97页
主要结论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7页
附录第117-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59-160页
附件第160-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IS的泰国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研究
下一篇:β碳酸酐酶基因在拟南芥生长发育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