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对列宁哲学的认识 | 第13页 |
(二)列宁哲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三)列宁哲学的特色研究 | 第14-16页 |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综述 | 第16-17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列宁哲学特色形成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 | 第18-27页 |
一、列宁哲学特色形成的实践逻辑 | 第18-23页 |
(一)当时国际国内形势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来临 | 第18-20页 |
(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给俄国革命造成了极大危害 | 第20-22页 |
(三)当时俄国的理论界空谈之风盛行 | 第22-23页 |
二、列宁哲学特色形成的理论逻辑 | 第23-27页 |
(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 第24页 |
(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第24-25页 |
(三)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第25-26页 |
(四)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列宁哲学的民族性 | 第27-35页 |
一、列宁的哲学世界观奠定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 第27-30页 |
(一)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27-29页 |
(二)普列汉诺夫对列宁的早期哲学思想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二、列宁的哲学研究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 | 第30-33页 |
三、列宁的哲学研究始终围绕着俄国道路的选择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列宁哲学的实践性 | 第35-42页 |
一、列宁既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革命家和实践家 | 第35-38页 |
二、列宁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与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联系 | 第38-39页 |
三、实践观是列宁哲学的核心 | 第39-42页 |
(一)实践观是列宁哲学的基本观点 | 第39-40页 |
(二)列宁的哲学实践观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列宁哲学的批判性 | 第42-49页 |
一、列宁哲学的批判性 | 第42-44页 |
(一)批判性是列宁哲学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 第42-43页 |
(二)批判性是列宁哲学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43-44页 |
二、列宁通过批判各种错误理论,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44-49页 |
(一)批判民粹主义,创新了唯物史观 | 第44-46页 |
(二)批判马赫主义,创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 | 第46-47页 |
(三)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创新了唯物辩证法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列宁哲学的党性 | 第49-53页 |
一、在阶级社会,凡哲学都有党性,超阶级的哲学是不存在的 | 第49-51页 |
(一)哲学理论的阶级性 | 第49-50页 |
(二)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 第50-51页 |
二、列宁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 第51-53页 |
(一)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51-52页 |
(二)列宁的哲学党性理论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列宁哲学特色给我们的启示 | 第53-61页 |
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 第53-55页 |
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55-57页 |
三、理论富有批判精神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 | 第57-59页 |
四、一个拥有务实品质的民族才能走向繁荣昌盛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