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1 假交替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假交替单胞菌的分类地位 | 第13页 |
1.1.2 假交替单胞菌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13页 |
1.1.3 假交替单胞菌的基因组学研究 | 第13-15页 |
1.1.4 假交替单胞菌的生态学功能 | 第15-16页 |
1.1.5 假交替单胞菌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 群体感应 | 第16-21页 |
1.2.1 群体感应概述 | 第16-17页 |
1.2.2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及其类型 | 第17-18页 |
1.2.3 海洋微生物的群体感应 | 第18-21页 |
1.3 海洋微生物群体感应的功能 | 第21-22页 |
1.3.1 海洋微生物通过群体感应抵抗不良环境 | 第21-22页 |
1.3.2 海洋微生物通过群体感应调控生物污损的形成 | 第22页 |
1.3.3 海洋微生物通过群体感应控制藻类的生长 | 第22页 |
1.4 群体感应淬灭 | 第22-23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9页 |
第二章 假交替单胞菌特性的初步探究 | 第29-45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2.2.1 菌株、质粒及培养基 | 第29-3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2.4 假交替单胞菌生理特性的研究 | 第31-33页 |
2.2.5 假交替单胞菌遗传操作的探究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2.3.1 假交替单胞菌的抗生素敏感性 | 第34-36页 |
2.3.2 平行划线初步检测假交替单胞菌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 | 第36-38页 |
2.3.3 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 第38页 |
2.3.4 假交替单胞菌的运动性探究 | 第38-40页 |
2.3.5 假交替单胞菌遗传操作的探究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假交替单胞菌的基因组学分析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2.1 实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4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3.2.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3.3.1 基因组提取 | 第46-47页 |
3.3.2 基因组测序与拼装 | 第47页 |
3.3.3 共有和特有基因分析 | 第47页 |
3.3.4 COG分析 | 第47页 |
3.3.5 群体感应相关基因的分析 | 第47-48页 |
3.3.6 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48-50页 |
3.3.7 假交替单胞菌工作模式分析 | 第50页 |
3.4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3.4.1 基因组初步分析 | 第50-52页 |
3.4.2 共有和特有基因 | 第52页 |
3.4.3 COG分析 | 第52-53页 |
3.4.4 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分析 | 第53-54页 |
3.4.5 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 | 第54-56页 |
3.4.6 假交替单胞菌工作模式分析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假交替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表达差异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插入位点侧翼序列分析 | 第59-80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材料方法 | 第60-69页 |
4.2.1 菌株、质粒及培养基 | 第60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4.2.3 实验试剂 | 第61-62页 |
4.2.4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62页 |
4.2.5 双亲接合转移 | 第62-63页 |
4.2.6 突变株的筛选 | 第63页 |
4.2.7 细菌质粒提取 | 第63页 |
4.2.8 突变株PCR验证 | 第63-64页 |
4.2.9 热不对称PCR | 第64-67页 |
4.2.10 热不对称PCR反应体系 | 第67-68页 |
4.2.11 PCR产物克隆及测序 | 第68页 |
4.2.12 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 第68-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4.3.1 Pseudoalteromonas sp. T1lg65 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69-70页 |
4.3.2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70-72页 |
4.3.3 TAIL-PCR 克隆 mini-Tn10 的侧翼序列 | 第72-74页 |
4.3.4 突变株 mini-Tn10 转座子侧翼序列分析 | 第74-75页 |
4.3.5 突变株生理代谢特性的研究 | 第75-76页 |
4.3.6 讨论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突变基因的回补与验证 | 第80-100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9页 |
5.2.1 实验菌株 | 第80-81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81页 |
5.2.3 实验试剂 | 第81-82页 |
5.2.4 实验流程 | 第82-84页 |
5.2.5 全基因扩增与测序 | 第84-85页 |
5.2.6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 第85-87页 |
5.2.7 三亲结合法转化重组质粒 | 第87页 |
5.2.8 转化子验证 | 第87页 |
5.2.9 平行划线法检测信号分子AHL | 第87页 |
5.2.10 突变基因robP的转录水平 | 第87-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8页 |
5.3.1 全基因的获得 | 第89-90页 |
5.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0-91页 |
5.3.3 重组表达质粒的验证 | 第91-92页 |
5.3.4 重组表达载体导入相应突变株菌 | 第92-93页 |
5.3.5 信号分子AHL检测 | 第93-95页 |
5.3.6 突变基因 robP 及其酰基高丝氨酸内酯合成酶基因(ahl)转录水平的分析 | 第95-96页 |
5.3.7 分析 robP 对 QS 调控的作用 | 第96-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6.1 总结 | 第100-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3页 |
附录 | 第103-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