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选矿论文--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论文--非金属矿产论文

宜昌煤系高岭土选矿试验与浸出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高岭土资源概况第11-12页
    1.2 国内外高岭土发展现状第12-15页
        1.2.1 高岭土分布状况第12-13页
        1.2.2 高岭土开发利用现状第13-15页
    1.3 高岭土矿石性质第15-17页
        1.3.1 高岭石结构第15-16页
        1.3.2 高岭石的解离及表面电性第16页
        1.3.3 高岭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第16页
        1.3.4 高岭土杂质的赋存状态第16-17页
    1.4 高岭土选矿技术研究第17-21页
        1.4.1 浮选法第17-18页
        1.4.2 磁选法第18页
        1.4.3 化学漂白法第18-20页
        1.4.4 焙烧法第20页
        1.4.5 微生物氧化法第20-21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21-23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页
        1.5.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试样、药剂、设备与试验方法第23-30页
    2.1 试样的来源与制备第23-24页
    2.2 试验药剂与设备仪器第24-26页
        2.2.1 试验主要试剂第24-25页
        2.2.2 试验试剂第25-26页
    2.3 试验方法第26-30页
        2.3.1 试验研究方法第26-27页
        2.3.2 试验测试方法第27-30页
第3章 煤系高岭土原矿矿物学研究第30-37页
    3.1 原矿化学成分荧光光谱分析(XRF)第30页
    3.2 原矿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0-31页
    3.3 筛析分析第31-32页
    3.4 原矿热重-差热分析(TG-DSC)第32-33页
    3.5 原矿透反两用偏光显微镜分析第33-34页
    3.6 原矿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第34-35页
    3.7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4章 选矿工艺试验研究第37-50页
    4.1 反浮选脱碳除铁试验第38-44页
        4.1.1 磨矿细度试验第38-40页
        4.1.2 分散剂六偏磷酸钠用量试验第40页
        4.1.3 矿浆pH试验第40-41页
        4.1.4 反浮碳捕收剂煤油用量试验第41-42页
        4.1.5 反浮碳起泡剂用量试验第42-43页
        4.1.6 反浮铁捕收剂黄药用量试验第43页
        4.1.7 反浮铁起泡剂用量试验第43-44页
    4.2 湿式高梯度磁选试验研究第44-47页
        4.2.1 磁场强度试验第44-45页
        4.2.2 脉动转速试验第45-46页
        4.2.3 矿浆流速试验第46-47页
    4.3 浮-磁精矿和尾矿的矿物成份分析第47-49页
        4.3.1 浮-磁尾矿的XRD分析第47页
        4.3.2 浮-磁精矿矿物成份分析第47-49页
    4.4 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酸浸除铁试验研究第50-70页
    5.1 化学浸出提纯方法初探第50-52页
    5.2 常温常压酸浸除铁试验第52-56页
        5.2.1 磨矿细度试验第52-53页
        5.2.2 酸种类及浓度试验第53-55页
        5.2.3 矿浆固液比试验第55-56页
        5.2.4 酸浸时间试验第56页
    5.3 常压加温酸浸除铁试验第56-63页
        5.3.1 磨矿细度试验第57页
        5.3.2 酸种类及浓度试验第57-59页
        5.3.3 温度试验第59-60页
        5.3.4 矿浆固液试验第60-61页
        5.3.5 酸浸时间试验第61页
        5.3.6 酸浸对煤系高岭土中铝溶出率的影响第61-63页
    5.4 盐酸、草酸正交试验第63-65页
        5.4.1 混合酸浸酸用量的初步探索第63页
        5.4.2 混合酸正交试验第63-65页
    5.5 单酸与混合酸浸出试验结果对比第65-66页
    5.6 酸浸后煤系高岭土矿物学分析第66-68页
        5.6.1 酸浸精矿XRD分析第66-67页
        5.6.2 酸浸精矿XRF分析第67页
        5.6.3 酸浸精矿扫描电镜(SEM)分析第67-68页
    5.7 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煤系高岭土酸浸宏观动力学分析第70-84页
    6.1 浸出宏观动力学模型第70-74页
        6.1.1 化学反应控制模型第70-71页
        6.1.2 外扩散控制模型第71-72页
        6.1.3 内扩散控制模型第72-74页
    6.2 酸浸浓度宏观动力学分析第74-78页
        6.2.1 浓度动力学试验第74-75页
        6.2.2 浓度宏观动力学模型拟合第75-78页
    6.3 酸浸温度宏观动力学分析第78-82页
        6.3.1 温度宏观动力学试验第78-79页
        6.3.2 温度宏观动力学模型拟合第79-82页
    6.4 表面活化能计算第82-83页
    6.5 小结第83-84页
第7章 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致谢第90-91页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西某砂质高岭土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
下一篇:磷石膏基胶凝充填材料在黄麦岭矿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