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摇摆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可更换构件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预制装配式自复位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自复位结构中关于复位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悬臂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及其滞回曲线图描述 | 第20-27页 |
2.1 悬臂式自复位框架节点阐述 | 第20-21页 |
2.2 节点在三水准设防目标下的设计理念 | 第21-22页 |
2.3 相关滞回曲线图的阐述 | 第22-26页 |
2.3.1 滞回曲线图中特征点的定性描述 | 第22-23页 |
2.3.2 不同特征滞回曲线图的比较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构想及新旧节点理论对比分析 | 第27-42页 |
3.1 强制触碰装置及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构想 | 第27-28页 |
3.2 节点相关参数介绍 | 第28-29页 |
3.3 节点整体理论阐述 | 第29-30页 |
3.4 悬臂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理论分析 | 第30-34页 |
3.4.1 预应力钢绞线部分理论公式推导 | 第30-31页 |
3.4.2 摩擦阻尼器部分理论公式推导 | 第31-32页 |
3.4.3 计算汇总及协同作用分析 | 第32-34页 |
3.5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理论分析 | 第34-37页 |
3.5.1 预应力钢绞线部分及摩擦阻尼器部分理论公式推导 | 第34-36页 |
3.5.2 计算汇总及协同作用分析 | 第36-37页 |
3.6 滞回曲线图中特征指标的定量描述 | 第37-38页 |
3.7 两种节点复位及耗能能力理论分析 | 第38-4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节点参数设定及后续试验的工况确定 | 第42-51页 |
4.1 节点相关参数选定 | 第42-44页 |
4.1.1 节点尺寸选定 | 第42页 |
4.1.2 材料参数选定 | 第42-44页 |
4.2 后续试验的工况设定 | 第44-49页 |
4.2.1 考虑指标M_1的工况设定 | 第45-46页 |
4.2.2 考虑指标k的工况设定 | 第46-47页 |
4.2.3 考虑复位指标l及耗能指标M_f的工况设定 | 第47-48页 |
4.2.4 工况汇总分析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悬臂触碰式节点中强制触碰装置可行性试验研究 | 第51-62页 |
5.1 试验方案选定 | 第51-54页 |
5.1.1 试验试件及装置的选取 | 第51-52页 |
5.1.2 试件安装方案 | 第52-54页 |
5.2 可行性试验结果与理论校核 | 第54-57页 |
5.3 可行性试验缺陷总结及后续试验改进 | 第57-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发明专利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