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沉降监测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沉降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矿山概况 | 第17-25页 |
2.1 矿区概况 | 第17-18页 |
2.1.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7页 |
2.1.2 矿体分布及围岩性质 | 第17-18页 |
2.2 矿区开采历史 | 第18-21页 |
2.3 矿区开采现状 | 第21-23页 |
2.3.1 现阶段采空区现状 | 第21页 |
2.3.2 矿山开拓系统现状 | 第21-22页 |
2.3.3 矿井消防避灾 | 第22-23页 |
2.3.4 安全避险与“六大系统” | 第23页 |
2.3.5 开采工艺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地表沉降观测网络建立及方案对比 | 第25-36页 |
3.1 任务概况及目的及方法 | 第25页 |
3.2 方案一 常规水准测量地表沉降观测网络 | 第25-29页 |
3.2.2 沉降观测方案 | 第25-29页 |
3.3 方案二 静态GPS测量地表沉降观测网络 | 第29-32页 |
3.3.1 作业依据 | 第29页 |
3.3.2 沉降观测方案 | 第29-32页 |
3.4 方案三 PSInSAR地表沉降监测 | 第32-34页 |
3.4.1 作业依据 | 第32页 |
3.4.2 沉降观测方案 | 第32-34页 |
3.5 沉降方案技术、经济及优劣势比较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表沉降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 | 第36-58页 |
4.1 PSInSAR基本原理 | 第36页 |
4.2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4.3 干涉结果及PS点位信息 | 第37-41页 |
4.3.1 根据PS-Insar干涉结果得矿区范围在影像期间干涉云图 | 第37-39页 |
4.3.2 PS点高程变化 | 第39页 |
4.3.3 PS点位分布 | 第39-41页 |
4.4 沉降结果及分析 | 第41-56页 |
4.4.1 矿区整体沉降量及沉降速度 | 第41-43页 |
4.4.2 矿区范围内等值线剖面情况 | 第43-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型与分析 | 第58-71页 |
5.1 建模基本信息 | 第58-59页 |
5.1.1 矿床特征 | 第58页 |
5.1.2 开采工艺 | 第58页 |
5.1.3 岩体力学参数及矿柱平均强度 | 第58-59页 |
5.2 数值建模 | 第59-61页 |
5.2.1 建模方式 | 第59-60页 |
5.2.2 几何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5.3 数值模型计算分析 | 第61-68页 |
5.3.1 计算步骤 | 第61页 |
5.3.2 计算分析 | 第61-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六章 采空区治理方案设计 | 第71-93页 |
6.1 采空区治理技术路线 | 第71-72页 |
6.1.1 采空区治理基本原则 | 第71页 |
6.1.2 采空区治理技术路线 | 第71-72页 |
6.2 采空区治理设计 | 第72-80页 |
6.2.1 沉降监测及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72-78页 |
6.2.2 采空区薄弱矿柱加固方式设计 | 第78页 |
6.2.3 采空区薄弱部位充填处理设计 | 第78-79页 |
6.2.4 人工隔断采空区设计 | 第79页 |
6.2.5 采空区密闭封堵方式设计 | 第79-80页 |
6.3 采空区治理具体实施方案及数值模拟情况 | 第80-84页 |
6.3.1 具体方案及施工过程 | 第80-84页 |
6.3.2 施工进度计划 | 第84页 |
6.4 采空区治理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 第84-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4页 |
7.1 结论 | 第93页 |
7.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