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1.1 生物传感器 | 第11-12页 |
1.1.1 生物传感器的结构原理 | 第11-12页 |
1.1.2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 第12页 |
1.1.3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及前景 | 第12页 |
1.2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 | 第12-15页 |
1.2.1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 | 第13页 |
1.2.2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优势 | 第13页 |
1.2.3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 凝血酶检测 | 第15-17页 |
1.3.1 凝血酶检测的意义 | 第15页 |
1.3.2 凝血酶检测的方法 | 第15-17页 |
1.4 DNA检测的意义 | 第17-21页 |
1.4.1 适体 | 第17-18页 |
1.4.1.1 适体的优点 | 第17-18页 |
1.4.2 核酸检测的方法 | 第18-21页 |
1.5 金纳米粒子 | 第21-24页 |
1.5.1 金纳米粒子的特性 | 第21页 |
1.5.2 纳米金属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5.2.1 金纳米粒子-糖类系统 | 第21-22页 |
1.5.2.2 金纳米粒子-抗体与抗原系统 | 第22页 |
1.5.2.3 金纳米粒子-寡核苷酸系统 | 第22页 |
1.5.2.4 金纳米粒子用于印迹检测 | 第22-23页 |
1.5.2.5 纳米金树形分子结构用于蛋白质的检测 | 第23-24页 |
1.6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 | 第24-26页 |
1.6.1 生物素性质 | 第24-25页 |
1.6.2 亲和素性质 | 第25页 |
1.6.3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应用 | 第25-26页 |
1.7 滚环复制放大 | 第26-29页 |
1.7.1 滚环复制放大 | 第26页 |
1.7.2 RCA的分类及原理 | 第26页 |
1.7.3 滚环复制的应用 | 第26-29页 |
1.7.3.1 滚环放大技术用于DNA的检测 | 第26-27页 |
1.7.3.2 滚环放大技术用于细胞原位分析 | 第27页 |
1.7.3.3 滚环放大技术用于蛋白质检测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5页 |
第二章 基于纳米颗粒信号放大的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 第35-52页 |
2.1 前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40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6-38页 |
2.2.1.1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2.1.2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2.2.2.1 Au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8页 |
2.2.2.2 生物条码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2.3 基底的修饰 | 第39页 |
2.2.2.4 生物素-亲和素特异反应 | 第39页 |
2.2.2.5 SPR生物传感器在线检测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2.3.1 设计方案及原理 | 第40页 |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谱 | 第40-41页 |
2.3.3 实验最佳条件的优化 | 第41-49页 |
2.3.3.1 生物条码的优化 | 第41-42页 |
2.3.3.2 基底修饰方式的优化 | 第42-45页 |
2.3.3.3 基底修饰位置的优化 | 第45-46页 |
2.3.3.4 进样流速模式的优化 | 第46-47页 |
2.3.3.5 检测池温度优化 | 第47页 |
2.3.3.6 SPR生物传感器检测靶DNA | 第47-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基于滚环复制放大技术的SPR检测凝血酶的研究 | 第52-66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7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3.2.1.1 试剂 | 第53-54页 |
3.2.1.2 仪器 | 第54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3.2.2.1 Au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4-55页 |
3.2.2.2 生物条码的制备 | 第55页 |
3.2.2.3 基底的修饰 | 第55-56页 |
3.2.2.4 滚环复制扩增 | 第56页 |
3.2.2.5 放大体系的连接 | 第56页 |
3.2.2.6 SPR在线检测凝血酶 | 第56-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3.3.1 设计方案及原理 | 第57页 |
3.3.2 实验的可行性检验 | 第57-58页 |
3.3.3 条件的优化 | 第58-61页 |
3.3.3.1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58-59页 |
3.3.3.2 聚合时间的优化 | 第59页 |
3.3.3.3 聚合酶浓度的优化 | 第59-60页 |
3.3.3.4 纳米金粒径的优化 | 第60页 |
3.3.3.5 生物条码两种探针DNA比例的优化 | 第60-61页 |
3.3.4 选择性检测 | 第61-62页 |
3.3.5 SPR对于凝血酶的检测 | 第62-63页 |
3.3.6 SPR检测体系的实用性研究 | 第63页 |
3.4 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基于酶循环放大的SPR检测DNA的研究 | 第66-80页 |
4.1 引言 | 第66-6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7-71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67-68页 |
4.2.1.1 试剂 | 第67-68页 |
4.2.1.2 仪器 | 第6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8-71页 |
4.2.2.1 生物条码的制备 | 第68-69页 |
4.2.2.2 基底的修饰 | 第69页 |
4.2.2.3 MB-DNA的组装 | 第69-70页 |
4.2.2.4 S_2的开环反应 | 第70页 |
4.2.2.5 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DNA | 第70-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4.3.1 SPR检测DNA的原理 | 第71页 |
4.3.2 可行性对比实验 | 第71-72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2-75页 |
4.3.3.1 基底浓度的优化 | 第72-73页 |
4.3.3.2 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73-74页 |
4.3.3.3 聚合酶的用量的优化 | 第74页 |
4.3.3.4 酶循环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74-75页 |
4.3.4 选择性实验 | 第75-76页 |
4.3.5 检测灵敏度 | 第76-77页 |
4.4 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