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1-12页 |
1、选题的缘由 | 第11页 |
2、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三)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7页 |
二、戈尔巴乔夫执政前的苏共意识形态发展历程 | 第17-26页 |
(一) 列宁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奠基 | 第17-19页 |
1、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紧密结合 | 第17-18页 |
2、加强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 | 第18页 |
3、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 | 第18-19页 |
(二) 斯大林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化 | 第19-21页 |
1、“一国建成论”的确立 | 第19页 |
2、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全党思想 | 第19-20页 |
3、重视宣传和教育工作 | 第20页 |
4、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 | 第20-21页 |
(三) 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调整 | 第21-23页 |
1、加强共产主义信仰教育 | 第21页 |
2、舆论宣传领域放松了监控 | 第21-22页 |
3、“三和两全”理论走向变质 | 第22页 |
4、批判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 | 第22-23页 |
(四) 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停滞 | 第23-26页 |
1、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工作 | 第23页 |
2、舆论宣传方式的教条化 | 第23-24页 |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 第24页 |
4、对外霸权主义的扩张 | 第24-26页 |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嬗变的表现 | 第26-45页 |
(一) 指导思想的偏差 | 第26-31页 |
1、“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致使改革步入歧途 | 第26-28页 |
2、政治多元化引发共产主义信仰危机 | 第28-30页 |
3、亲西方势力助推“西化”倾向蔓延 | 第30-31页 |
(二) 舆论宣传的失控 | 第31-36页 |
1、“民主化”、“公开性”致使历史虚无主义盛行 | 第32-33页 |
2、“舆论自由”的“双重标准”导致社会舆论失控 | 第33-34页 |
3、新闻出版放任自由引发反动宣传泛滥 | 第34-36页 |
(三) 社会文化的危机 | 第36-40页 |
1、教育体制改革收效甚微 | 第36-37页 |
2、纵容腐败特权加剧了民众离心力 | 第37-39页 |
3、文史“解禁”导致国家认同危机 | 第39-40页 |
(四) 外交政策的失误 | 第40-45页 |
1、“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模糊了民族与国家利益 | 第41-42页 |
2、“民族自决权”的推行致使东欧阵营失守 | 第42-43页 |
3、放弃意识形态的对立致使西方“和平演变”不战而胜 | 第43-45页 |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嬗变的主要原因 | 第45-51页 |
(一) 脱离实际的改革目标削弱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 第45-46页 |
(二) 共产主义信仰的背离丧失了苏共执政的公信力 | 第46-48页 |
(三) 放松舆论监管导致意识形态的混乱与崩溃 | 第48-49页 |
(四) 对西方演变势力的应对不力自毁意识形态长城 | 第49-51页 |
五、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嬗变的反思 | 第51-58页 |
(一) 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制定切实的改革目标 | 第51-53页 |
(二)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第53-54页 |
(三) 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 | 第54-56页 |
(四) 必须警惕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