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工业园区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1.1 生态工业概念 | 第19页 |
2.1.2 工业园区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2 共生关系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2.1 产业共生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2.2.2 产业共生体系 | 第21页 |
2.3 产业共生实践理论 | 第21-23页 |
2.3.1 国外产业共生实践 | 第21-23页 |
2.3.2 国内产业共生实践 | 第23页 |
2.4 企业空间布局理论 | 第23-24页 |
2.4.1 工业园区内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性 | 第23-24页 |
2.4.2 工业园区布局原则 | 第24页 |
2.5 多Agent相关理论和技术 | 第24-26页 |
2.5.1 Agent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第24-25页 |
2.5.2 基于Agent的建模过程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虚拟工业园区产业共生体系构建 | 第27-41页 |
3.1 虚拟工业园区产业类型假设以及补链分析 | 第27-34页 |
3.1.1 虚拟工业园区产业类型相关假设 | 第27-32页 |
3.1.2 虚拟工业园区企业间补链分析 | 第32-34页 |
3.2 虚拟工业园区企业空间布局 | 第34-38页 |
3.2.1 各企业间的物流相互关系 | 第34-36页 |
3.2.2 各企业间非物流相互关系 | 第36-37页 |
3.2.3 各企业间的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 第37-38页 |
3.3 虚拟工业园区产业共生模型构建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基于Matlab虚拟工业园区产业共生仿真实现 | 第41-55页 |
4.1 多Agent建模仿真框架构建 | 第41-42页 |
4.2 基于多Agent的虚拟工业园区产业共生模型设计 | 第42-45页 |
4.2.1 模型假定 | 第43页 |
4.2.2 废弃物交换模型设计 | 第43-45页 |
4.3 Agent设计 | 第45-50页 |
4.3.1 Agent模块设计 | 第45-46页 |
4.3.2 企业Agent设计 | 第46-47页 |
4.3.3 政府Agent设计 | 第47-48页 |
4.3.4 自然环境Agent设计 | 第48-50页 |
4.4 各Agent之间交互 | 第50-52页 |
4.4.1 废弃物交换发生条件 | 第50-51页 |
4.4.2 废物交换定价策略 | 第51-52页 |
4.5 仿真实现 | 第52-54页 |
4.5.1 Matlab仿真前期准备 | 第52-53页 |
4.5.2 仿真具体流程 | 第53-54页 |
4.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55-72页 |
5.1 瓮福一体化工业园区概况 | 第55-57页 |
5.1.1 园区地理位置 | 第55-56页 |
5.1.2 园区概况 | 第56-57页 |
5.2 识别园区中现存的产业链 | 第57-60页 |
5.2.1 延长产业链,挖掘共生产业 | 第58-59页 |
5.2.2 瓮福一体化工业园区总体整合 | 第59-60页 |
5.3 园区内企业间链接关系分析 | 第60-64页 |
5.3.1 企业间产业链接关系分析 | 第60-63页 |
5.3.2 企业间非产业链关系分析 | 第63页 |
5.3.3 企业间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 第63-64页 |
5.4 企业空间布局分析 | 第64-66页 |
5.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6-69页 |
5.5.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6-68页 |
5.5.2 环境效益分析 | 第68-69页 |
5.5.3 社会效益分析 | 第69页 |
5.6 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69-71页 |
5.6.1 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6.2 建议 | 第70-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