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六法论”谈中国画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1. 课题名称诠释 | 第8页 |
| 2. 课题所处时代背景 | 第8-9页 |
| 3. 课题研究内容现状 | 第9页 |
|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5. 课题的论文展开思路 | 第9-10页 |
| 注释 | 第10-11页 |
| 1. 多元化的设计背景 | 第11-15页 |
| ·国际化设计潮流 | 第11页 |
| ·我国的平面设计发展——对本土设计语言的关注 | 第11-13页 |
| ·小结 | 第13-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5页 |
| 2.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第15-26页 |
| ·本土语言 | 第15-16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第16-18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 | 第16-17页 |
|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画 | 第17-18页 |
| ·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画间的联系 | 第18-19页 |
| ·中国画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 第19-21页 |
| ·绘画理论“六法论”对中国画的指导作用 | 第21-22页 |
| ·六法论的发展 | 第22-25页 |
| ·小结 | 第25页 |
| 注释 | 第25-26页 |
| 3. 六法论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 | 第26-54页 |
| ·气韵生动 | 第27-32页 |
| ·气韵生动 | 第27-28页 |
| ·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 第28-30页 |
| ·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气韵生动” | 第30-32页 |
| ·骨法用笔 | 第32-36页 |
| ·骨法用笔 | 第32-33页 |
| ·中国画中的骨法用笔 | 第33-34页 |
| ·平面设计中的“笔墨”表现 | 第34-36页 |
| ·应物象形 | 第36-40页 |
| ·应物象形 | 第36-37页 |
| ·中国画中的“应物象形” | 第37-39页 |
| ·平面设计中的“应物象形” | 第39-40页 |
| ·随类赋彩 | 第40-45页 |
| ·随类赋彩 | 第40-41页 |
| ·中国画中的随类赋彩 | 第41-42页 |
| ·平面设计中的“随类赋彩” | 第42-45页 |
| ·经营位置 | 第45-50页 |
| ·经营位置 | 第45页 |
| ·中国画中的经营位置 | 第45-48页 |
| ·平面设计中的“经营位置” | 第48-50页 |
| ·传移摹写 | 第50-52页 |
| ·传移摹写 | 第50-51页 |
| ·中国画中的传移摹写 | 第51页 |
| ·平面设计中的“传移摹写”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注释 | 第53-54页 |
| 4. 现代平面设计可以借鉴“六法论”的渠道 | 第54-61页 |
| ·哲学思想上 | 第54-55页 |
| ·审美观念上 | 第55-56页 |
| ·创作方法上 | 第56-57页 |
| ·表现形式上 | 第57-60页 |
| ·传承观念上 | 第60页 |
| ·小结 | 第60页 |
| 注释 | 第60-61页 |
| 5.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 详细摘要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