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违约金调整概述 | 第9-15页 |
(一) 违约金的性质 | 第9-12页 |
1、域外立法比较 | 第9-10页 |
2、国内立法现状 | 第10-11页 |
3、国内学界对合同违约金性质的不同观点 | 第11-12页 |
(二) 违约金调整的意义 | 第12页 |
(三) 违约金调整的适用要件 | 第12-14页 |
1、双方签订的合同已发生法律效力且违约条款有效 | 第13页 |
2、合同的一方有违约行为 | 第13页 |
3、违约金过高或过低于实际损失 | 第13页 |
4、合同中违约方的行为存在过错 | 第13-14页 |
5、守约方的实际损失和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存在因果关系 | 第14页 |
(四) 违约金调整的原则 | 第14-15页 |
1、坚持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一般的情形下法院是不能主动调整违约金 | 第14页 |
2、坚持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适当考虑是否调整违约金及其调整幅度 | 第14-15页 |
二、我国现行违约金调整立法及司法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一) 未明确违约金调整请求权的行使期限 | 第15-16页 |
(二) 未明确司法裁判中应以何种方式进行违约金调整 | 第16页 |
(三) 未明确损失额的赔偿认定问题与方法 | 第16-17页 |
(四) 未明确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 第17-18页 |
三、我国违约金调整的立法及司法建议 | 第18-23页 |
(一) 明确调整违约金请求的行使期限 | 第18页 |
(二) 明确以当事人请求为主要模式、法院主动调整为补充的违约金调整方式 | 第18-20页 |
1、以当事人请求为主要模式 | 第18-19页 |
2、以法院主动调整为补充 | 第19-20页 |
(三) 明确损失额认定的赔偿范围、方式 | 第20-21页 |
1、违约方赔偿损失的范围问题 | 第20页 |
2、可得利益损失数额的确定方法问题 | 第20-21页 |
(四) 明确举证责任分配 | 第21-23页 |
结语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致谢 | 第25-26页 |
个人简历 | 第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