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24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2 研究基础 | 第13-22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2-23页 |
4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1章 中国传统的“力”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 第24-40页 |
1.1 古人对自然现象中的“力”描述 | 第24-32页 |
1.1.1 古人对“力”概念的形象描述 | 第25-30页 |
1.1.2 古人对“力”内涵的类化抽象描述 | 第30-32页 |
1.2 与“力”相关的其他知识 | 第32-38页 |
1.2.1 古人对“力”与“重”关系的认识 | 第32-35页 |
1.2.2 古人对“力”与“功”、“劲”、“运动”关系的认识 | 第35-36页 |
1.2.3 “力”的泛化:以王充《论衡·效力篇》为例 | 第36-38页 |
1.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2章 中国传统的“势”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 第40-62页 |
2.1 “势”字之源再考 | 第40-44页 |
2.2 “势”在自然现象中的概念及变化 | 第44-52页 |
2.2.1 古人用“势”描述与力有关的自然现象 | 第44-47页 |
2.2.2 古人用“势”描述与能量相关的自然现象 | 第47-49页 |
2.2.3 古人广泛用“势”描述多种客观存在 | 第49-52页 |
2.3 “势”在其他领域中的涵义及其变化 | 第52-60页 |
2.3.1 兵家之“势” | 第52-53页 |
2.3.2 法家之“势” | 第53-54页 |
2.3.3 书画之“势” | 第54-56页 |
2.3.4 文学之“势” | 第56-58页 |
2.3.5 古代算术之“势” | 第58-60页 |
2.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西学东渐后“势”涵义的传承与演变 | 第62-84页 |
3.1 两次西学东渐后“势”概念的传承 | 第62-71页 |
3.2 晚清科技译著中“势”涵义的演变 | 第71-82页 |
3.2.1 力学译著中的“势” | 第72-79页 |
3.2.2 电学译著中的“势” | 第79-82页 |
3.3 小结 | 第82-84页 |
第4章 西学东渐后与“力”相关的概念演变 | 第84-110页 |
4.1 “力”与“重”、“功”、“能”概念的相互关系 | 第84-90页 |
4.2 “力”与“势力”的关系:以《势力不灭论》为例 | 第90-108页 |
4.2.1 《势力不灭论》的翻译及其英译底本考 | 第90-97页 |
4.2.2 《势力不灭论》与其英译底本(1873年NewYork版)的对照 | 第97-108页 |
4.3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5章 结语 | 第110-11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