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产城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政策背景 | 第15-16页 |
1.1.2 产业园区绿色综合体的挑战与机遇 | 第16-17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8-25页 |
1.3.1 产业园区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1.3.2 绿色综合体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1.3.3 小结 | 第2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7-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2 产业园区及其公共绿色空间的基础研究 | 第29-47页 |
2.1 产业园区及其公共绿色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29-34页 |
2.1.1 产业园区及其公共绿色空间发展阶段 | 第29-32页 |
2.1.2 产业园区及其公共绿色空间发展特征 | 第32-33页 |
2.1.3 产城融合的产业园区发展特征及内涵 | 第33-34页 |
2.2 产城融合的园区公共绿色空间发展趋势—绿色综合体 | 第34-39页 |
2.2.1 功能的复合性 | 第35页 |
2.2.2 结构的系统性 | 第35页 |
2.2.3 生态的可持续 | 第35-36页 |
2.2.4 交通的层次化 | 第36页 |
2.2.5 效益的综合性 | 第36-37页 |
2.2.6 空间的开放性 | 第37页 |
2.2.7 文化的凸显性 | 第37-38页 |
2.2.8 人群的多样性 | 第38-39页 |
2.3 产业园区公共绿色空间规划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39-46页 |
2.3.1 与产业互动性弱 | 第39-41页 |
2.3.2 与城市融合度低 | 第41-43页 |
2.3.3 生态格局欠考虑 | 第43-44页 |
2.3.4 地域特色不突出 | 第44-45页 |
2.3.5 视觉形象被忽视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产业园区绿色综合体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 第47-77页 |
3.1 相关规划设计理论 | 第47-51页 |
3.1.1 景观都市主义 | 第47页 |
3.1.2 环境行为学 | 第47-48页 |
3.1.3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第48-49页 |
3.1.4 景观生态学 | 第49-50页 |
3.1.5 场所理论 | 第50-51页 |
3.2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 第51-74页 |
3.2.1 上海张江高科艺术公园 | 第51-57页 |
3.2.2 四川宜宾五粮液流杯池公园 | 第57-61页 |
3.2.3 上海金桥OfficePark软件园 | 第61-64页 |
3.2.4 美国服装零售企业URBN总部园区 | 第64-67页 |
3.2.5 美国硅谷谷歌总部园区 | 第67-71页 |
3.2.6 比利时SugarPark糖果园 | 第71-7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4 产业园区绿色综合体规划设计策略 | 第77-109页 |
4.1 互补完善的产业布局策略 | 第77-84页 |
4.1.1 协同互补、突出特色 | 第77-79页 |
4.1.2 构建合理的功能结构 | 第79-83页 |
4.1.3 融入产业文化与传统 | 第83-84页 |
4.2 多样连续的城市活力策略 | 第84-99页 |
4.2.1 强化与城市功能对接 | 第84-86页 |
4.2.2 打造多样的公共空间 | 第86-94页 |
4.2.3 构建便捷的交通流线 | 第94-96页 |
4.2.4 人性化景观服务设施 | 第96-99页 |
4.3 系统合理的生态格局策略 | 第99-100页 |
4.3.1 构建可持续生态系统 | 第99页 |
4.3.2 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 | 第99-100页 |
4.4 彰显底蕴的地域特色策略 | 第100-102页 |
4.4.1 挖掘自然山水特色 | 第100-101页 |
4.4.2 传承延续历史文脉 | 第101-102页 |
4.5 对比统一的景观形象策略 | 第102-108页 |
4.5.1 与周边区域景观风貌协调 | 第102页 |
4.5.2 塑造特色鲜明的视觉形象 | 第102-10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5 设计实践研究——以黄舣酒镇酒城中心区概念性规划设计为例 | 第109-151页 |
5.1 背景解读 | 第109-120页 |
5.1.1 基本概况 | 第109-120页 |
5.1.2 方向研判 | 第120页 |
5.2 规划原则及定位 | 第120-121页 |
5.2.1 规划原则 | 第120-121页 |
5.2.2 目标定位 | 第121页 |
5.3 具体设计策略 | 第121-149页 |
5.3.1 完善产业布局 | 第121-130页 |
5.3.2 融入城市活力 | 第130-137页 |
5.3.3 构建生态系统 | 第137-144页 |
5.3.4 突出地域特色 | 第144-145页 |
5.3.5 明确视觉形象 | 第145-1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6 结语 | 第151-153页 |
6.1 结论 | 第15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9页 |
附录 | 第159页 |
A.本人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