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旅客运输论文--旅客运输组织与管理论文

安全与弹性—应对波动客流的轨道交通站点空间设计策略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6-36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6-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1.2 研究对象第18页
        1.1.3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1.4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2 概念界定第20-26页
        1.2.1 波动客流第20-23页
        1.2.2 轨道交通站点第23-24页
        1.2.3 行为安全第24-25页
        1.2.4 弹性设计第25-26页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第26-32页
        1.3.1 轨道交通波动客流第26-28页
        1.3.2 空间安全相关研究第28-30页
        1.3.3 弹性适用相关研究第30-32页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32-36页
        1.4.1 研究内容第32-33页
        1.4.2 研究方法第33-34页
        1.4.3 研究框架第34-36页
2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波动的基本特征第36-72页
    2.1 轨道交通波动客流的产生第36-52页
        2.1.1 城市空间多元与分异第36-41页
        2.1.2 轨道交通发展与不足第41-44页
        2.1.3 需求导向的不均利用第44-49页
        2.1.4 波动客流的规律特征第49-51页
        2.1.5 小结第51-52页
    2.2 轨道交通站点人群通行需求与行为模式第52-67页
        2.2.1 一般客流通行模式第52-53页
        2.2.2 车站客流构成及特点第53-56页
        2.2.3 客流交通行为及其特征第56-66页
        2.2.4 不同通行状态下的通行需求第66-67页
    2.3 应对波动客流的目标构建第67-72页
        2.3.1 动态变化下的总体目标第67-70页
        2.3.2 应对波峰的基本安全目标第70-71页
        2.3.3 应对波谷的提升舒适目标第71页
        2.3.4 应对波动的弹性适用目标第71-72页
3 轨道交通站点人群行为与安全关联第72-128页
    3.1 理论应用与调研择例第72-81页
        3.1.1 安全学科理论及应用第72-75页
        3.1.2 山地城市与轨道交通不利条件第75-76页
        3.1.3 站点空间范围及典型站点选择第76-81页
        3.1.4 调研策略及方法第81页
    3.2 轨道交通站点人群聚集风险第81-86页
        3.2.1 踩踏与挤伤第83-84页
        3.2.2 挤撞与坠落第84-85页
        3.2.3 步行交通事故第85页
        3.2.4 小结第85-86页
    3.3 波峰客流下影响空间行为安全的因素第86-116页
        3.3.1 人群行为主体因素第86-88页
        3.3.2 社会自然客观因素第88-90页
        3.3.3 站点空间环境因素第90-114页
        3.3.4 外力介入干扰因素第114-115页
        3.3.5 安全运营管理因素第115-116页
        3.3.6 因素作用机制与体系第116页
    3.4 行为安全事故的设计致因第116-128页
        3.4.1 设计致因权重第116-117页
        3.4.2 先决致因:空间容量不足第117-124页
        3.4.3 重要致因:空间组织缺陷第124-126页
        3.4.4 次要致因:空间营造问题第126-128页
4 应对波峰客流的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安全设计策略第128-173页
    4.1 安全导向的协同设计目标与策略体系第128-129页
        4.1.1 安全导向的设计目标第128页
        4.1.2 协同设计策略内涵第128-129页
        4.1.3 协同作用分配与原理第129页
    4.2 城市设计层面的安全设计策略第129-135页
        4.2.1 网络步行体系第129-130页
        4.2.2 立体步行系统第130-132页
        4.2.3 提升接驳效率第132-134页
        4.2.4 整合城市要素第134-135页
    4.3 建筑、景观、基础设施设计层面的安全设计策略第135-169页
        4.3.1 线网站台设计策略第135-141页
        4.3.2 空间流线优化策略第141-158页
        4.3.3 出入衔接缓冲策略第158-166页
        4.3.4 微观环境改善策略第166-169页
    4.4 自然环境特征与管理层面的安全设计策略第169-171页
        4.4.1 地理与气候环境层面下的调节第169页
        4.4.2 管理安全与维护第169-171页
    4.5 小结第171-173页
5 应对波动客流的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弹性设计策略第173-204页
    5.1 弹性设计的目标与原则第173-176页
        5.1.1 弹性设计的目标第173-174页
        5.1.2 弹性设计的层级第174页
        5.1.3 弹性设计的设计原则第174-176页
    5.2 弹性设计的内部建构第176-184页
        5.2.1 轨道交通站点的弹性需求第176-177页
        5.2.2 一般站点要素的替换周期第177-180页
        5.2.3 要素特征与弹性影响第180-184页
    5.3 弹性设计方法与策略第184-204页
        5.3.1 可持续原则——远期循环性利用第184-185页
        5.3.2 共生原则——中期复合性叠合第185-193页
        5.3.3 机动原则——短期灵活性实施第193-204页
6 结语第204-208页
    6.1 主要结论第204-205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205页
    6.3 研究后续展望第205-208页
致谢第208-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20页
附录第220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戈登·库伦“城镇景观”思想研究
下一篇:重庆地区住宅建筑全年使用模式下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