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8页 |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9-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第二章 行政问责主体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3页 |
·行政问责制概述 | 第15-18页 |
·行政问责制的涵义 | 第15-16页 |
·行政问责制的构成要素 | 第16-17页 |
·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的意义 | 第17-18页 |
·行政问责主体的概念分析 | 第18-20页 |
·行政问责主体的涵义 | 第18-19页 |
·行政问责主体的界定标准 | 第19-20页 |
·行政问责主体的类型 | 第20-23页 |
·同体问责主体 | 第20-21页 |
·异体问责主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同体问责实施现状及障碍评析 | 第23-31页 |
·中国行政问责的践行 | 第23-25页 |
·中国帝制历史中的问责实践 | 第23页 |
·改革开放以来的问责实践 | 第23-24页 |
·“非典”之后行政问责的全面推行 | 第24-25页 |
·我国实施同体问责的障碍分析 | 第25-31页 |
·职责、权限、责任不清 | 第25-26页 |
·行政问责配套制度缺失 | 第26-28页 |
·行政问责法律缺失 | 第28-29页 |
·行政绩效评估机制缺失 | 第29-30页 |
·行政问责文化滞后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实施以同体问责为主导的多元异体问责的必然性分析 | 第31-36页 |
·同体问责是行政问责的主体 | 第31-32页 |
·同体问责的权威性优势 | 第31页 |
·同体问责的自觉性优势 | 第31页 |
·同体问责的相对独立性 | 第31页 |
·同体问责具有针对性 | 第31-32页 |
·异体问责是同体问责的有效补充 | 第32-36页 |
·异体问责制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 | 第32-33页 |
·异体问责有利于广泛的限制政府权力 | 第33页 |
·异体问责制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公民利益 | 第33页 |
·异体问责制有利于强化责任型政府的建设 | 第33-34页 |
·异体问责制有利于优化行政领导干部队伍 | 第34-35页 |
·异体问责制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的官场文化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多元异体问责制的路径分析 | 第36-45页 |
·进一步完善同体问责制 | 第36-38页 |
·建立独立的问责机构 | 第36页 |
·完善执政党问责的规定性 | 第36-37页 |
·充分发挥政府自身在问责中的关键作用 | 第37-38页 |
·健全和强化异体问责机制 | 第38-45页 |
·强化人大问责 | 第38-40页 |
·健全司法机关问责 | 第40-41页 |
·加强新闻媒体问责 | 第41-42页 |
·促使公民参与问责 | 第42-45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