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2-50页 |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二、概念准备与文献述评 | 第14-45页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22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22-45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45-4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二)论文结构安排 | 第48-49页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49-50页 |
第一章 多数决与多数暴政 | 第50-70页 |
一、“多数暴政”的概念阐释 | 第50-62页 |
(一)“正当利益”定义的问题 | 第52-53页 |
(二)“影响机会”概念的不足 | 第53-55页 |
(三)以“多数人的专断性权力”为基础的新界定 | 第55-62页 |
二、多数决与“专断性权力”的消除 | 第62-68页 |
(一)多数决消除专断性权力的机制分析 | 第62-66页 |
(二)“消除专断性权力”是多数决的基本价值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二章 多数决与抽签式决策的比较 | 第70-92页 |
一、“公平对待”角度的比较 | 第71-74页 |
二、从“平等尊重”到“个人自主”角度的比较 | 第74-88页 |
(一)对“无作用反对”的回应 | 第77-83页 |
(二)对“投票式抽签反对”的回应 | 第83-88页 |
三、可能的质疑及其回应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2页 |
第三章 多数决与相对多数决及博尔达计数法的比较 | 第92-105页 |
一、“投票循环”问题与“消除专断性权力”角度的比较 | 第93-98页 |
二、“平等尊重”角度的比较 | 第98-100页 |
三、“个人自主”角度的比较 | 第100-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多数决与绝对多数决的比较 | 第105-124页 |
一、“公正对待”角度的比较 | 第106-111页 |
二、“平等尊重”角度的比较 | 第111-116页 |
三、“个人自主”角度的比较 | 第116-119页 |
四、“多数人的控制”与专断性权力的消除 | 第119-122页 |
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多数决与全体一致决的比较 | 第124-138页 |
一、“平等尊重”角度的比较 | 第124-131页 |
二、“个人自主”与“消除专断性权力”角度的比较 | 第131-134页 |
三、可能的质疑及其回应 | 第134-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多数决与特定多数决的比较 | 第138-153页 |
一、“公正对待”与“平等尊重”角度的比较 | 第139-144页 |
二、“个人自主”与“消除专断性权力”角度的比较 | 第144-150页 |
三、可能的质疑及其回应 | 第150-151页 |
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七章 多数决与“集体自主” | 第153-167页 |
一、“意向”的实现与集体决策中的个人自主 | 第154-156页 |
二、“集体意向”的实现与集体自主 | 第156-163页 |
三、关于多数决的集体意向的形成条件 | 第163-165页 |
小结 | 第165-167页 |
结论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 第183-184页 |
后记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