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 第13页 |
1.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1.3.1 双电层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3.2 赝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3.3 混合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 第15页 |
1.4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 第15-20页 |
1.4.1 碳材料 | 第15-18页 |
1.4.1.1 多孔碳 | 第16-17页 |
1.4.1.2 碳纳米管 | 第17页 |
1.4.1.3 介孔碳 | 第17-18页 |
1.4.1.4 碳气凝胶 | 第18页 |
1.4.2 金属化合物 | 第18-20页 |
1.4.2.1 金属氧化物 | 第18-19页 |
1.4.2.2 金属氮化物 | 第19页 |
1.4.2.3 金属硫化物 | 第19-20页 |
1.4.3 导电聚合物 | 第20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第二章 一步碳化茶叶制备氮掺杂多孔活性炭材料及其电容性能研究 | 第27-46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8-29页 |
2.2.2 活性炭的制备 | 第29页 |
2.2.3 基于茶叶的氮掺杂活性炭材料的表征 | 第29-30页 |
2.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表征 | 第29页 |
2.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形貌表征 | 第29页 |
2.2.3.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29页 |
2.2.3.4 拉曼光谱(Raman)表征 | 第29-30页 |
2.2.3.5 氮气吸脱附比表面积(BET)表征 | 第30页 |
2.2.3.6 元素分析(EA)表征 | 第30页 |
2.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第30页 |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1页 |
2.2.4.1 三电极体系测试 | 第30页 |
2.2.4.2 两电极体系测试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2.3.1 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31-35页 |
2.3.1.1 材料的SEM和TEM分析 | 第31-32页 |
2.3.1.2 材料的XRD和Raman分析 | 第32-33页 |
2.3.1.3 材料的氮气吸-脱附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33页 |
2.3.1.4 元素分析和XPS分析 | 第33-35页 |
2.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5-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第三章 籽瓜皮基活性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6-60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49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7-48页 |
3.2.2 多孔活性炭材料的制备 | 第48页 |
3.2.3 多孔活性炭材料的表征 | 第48页 |
3.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表征 | 第48页 |
3.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形貌表征 | 第48页 |
3.2.3.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48页 |
3.2.3.4 拉曼光谱(Raman)表征 | 第48页 |
3.2.3.5 氮气吸脱附比表面积(BET)表征 | 第48页 |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8-49页 |
3.2.4.1 三电极体系测试 | 第48-49页 |
3.2.4.2 两电极体系测试 | 第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3.3.1 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49-52页 |
3.3.1.1 材料的SEM和TEM分析 | 第49页 |
3.3.1.2 材料的XRD和Raman分析 | 第49-50页 |
3.3.1.3 材料的氮气吸-脱附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50-52页 |
3.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2-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第四章 石榴皮基氮掺杂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0-80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4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1-62页 |
4.2.2 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 | 第62-63页 |
4.2.3 基于石榴皮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表征 | 第63页 |
4.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表征 | 第63页 |
4.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形貌表征 | 第63页 |
4.2.3.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63页 |
4.2.3.4 拉曼光谱(Raman)表征 | 第63页 |
4.2.3.5 氮气吸脱附比表面积(BET)表征 | 第63页 |
4.2.3.6 元素分析(EA)表征 | 第63页 |
4.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第63页 |
4.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3-64页 |
4.2.4.1 三电极体系测试 | 第63页 |
4.2.4.2 两电极体系测试 | 第63-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4页 |
4.3.1 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64-68页 |
4.3.1.1 材料的SEM和TEM分析 | 第64-65页 |
4.3.1.2 材料的XRD和Raman分析 | 第65-66页 |
4.3.1.3 材料的氮气吸-脱附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66-67页 |
4.3.1.4 元素分析和XPS分析 | 第67-68页 |
4.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8-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