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焊接残余应力概述 | 第12-15页 |
1.2.1 焊接残余应力定义及和产生过程 | 第12-13页 |
1.2.2 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措施 | 第13-15页 |
1.3 低温马氏体相变焊接材料 | 第15-20页 |
1.3.1 低温马氏体相变材料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机理 | 第15-16页 |
1.3.2 合金元素对Ms和材料强度影响 | 第16-18页 |
1.3.3 低温相变材料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低活化马氏体钢蠕变性能相关介绍 | 第20-22页 |
1.4.1 低活化马氏体钢焊接存在问题 | 第20页 |
1.4.2 金属材料蠕变理论 | 第20-21页 |
1.4.3 蠕变变形基本规律 | 第21-22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24-37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焊丝的制备 | 第24-27页 |
2.2.1 LTT焊丝的成分选择 | 第24-26页 |
2.2.2 LTT焊丝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3 LTT焊丝成分检测 | 第27页 |
2.3 焊接试验内容 | 第27-30页 |
2.3.1 焊接材料 | 第27-29页 |
2.3.2 焊接过程 | 第29-30页 |
2.4 接头组织和常规力学性能测试 | 第30-34页 |
2.4.1 组织及物相分析 | 第30-31页 |
2.4.2 拉伸性能试验 | 第31-32页 |
2.4.3 显微硬度试验 | 第32-33页 |
2.4.4 冲击韧性试验 | 第33-34页 |
2.5 相变温度的测量 | 第34-35页 |
2.6 接头残余应力的测量 | 第35页 |
2.7 高温蠕变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接头组织和常规力学性能分析 | 第37-52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LTT焊丝成分和分析 | 第37-38页 |
3.3 接头组织形貌分析 | 第38-46页 |
3.3.1 接头表面形貌 | 第38页 |
3.3.2 金相分析 | 第38-42页 |
3.3.3 扫描及EDS分析 | 第42-45页 |
3.3.4 物相分析 | 第45-46页 |
3.4 接头常规力学性能分析 | 第46-50页 |
3.4.1 显微硬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3.4.2 冲击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3.4.3 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研究 | 第52-62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相变温度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4.3 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 第53-59页 |
4.3.1 X射线法测应力的基本原理 | 第53页 |
4.3.2 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4.3.3 测试过程 | 第55-56页 |
4.3.4 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4.4 焊接变形分析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CLAM钢LTT接头蠕变机制分析及长时断裂强度预测 | 第62-74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CLAM钢LTT接头高温蠕变曲线 | 第62-64页 |
5.3 蠕变变形机制分析 | 第64-67页 |
5.3.1 蠕变变形相关参数 | 第64-65页 |
5.3.2 幂律方程 | 第65-66页 |
5.3.3 蠕变变形机制 | 第66-67页 |
5.4 断口形貌及损伤机理分析 | 第67-69页 |
5.4.1 断口形貌分析 | 第67-68页 |
5.4.2 损伤机理分析 | 第68-69页 |
5.5 长时断裂强度预测 | 第69-72页 |
5.5.1 双对数等温线外推法 | 第70-71页 |
5.5.2 Larson-Miller参数法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6.1 结论 | 第74-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