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特色 | 第17-20页 |
1.5.1 完成工作量 | 第17-18页 |
1.5.2 论文特色 | 第18-20页 |
第2章 环境地质条件 | 第20-32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20-24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0-22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22-24页 |
2.2 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 第24-26页 |
2.2.1 西秦岭北缘断裂 | 第24-25页 |
2.2.2 海原断裂 | 第25页 |
2.2.3 礼县-罗家堡断裂 | 第25页 |
2.2.4 新构造运动 | 第25-26页 |
2.3 地层岩性及工程岩组划分 | 第26-29页 |
2.3.1 地层岩性 | 第26-27页 |
2.3.2 工程岩组 | 第27-28页 |
2.3.3 土体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 第28-29页 |
2.4 斜坡结构类型 | 第29-30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2页 |
2.5.1 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30-31页 |
2.5.2 孔隙裂隙水 | 第31页 |
2.5.3 基岩裂隙水 | 第31-32页 |
第3章 天水地区地震黄土滑坡孕灾背景 | 第32-44页 |
3.1 主要活动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带 | 第32-34页 |
3.2 工作区活动断裂特征 | 第34-38页 |
3.3 天水地区及邻区历史地震 | 第38-44页 |
第4章 地震黄土滑坡类型及特点 | 第44-62页 |
4.1 地震黄土滑坡类型 | 第44-46页 |
4.1.1 按规模分类 | 第44页 |
4.1.2 按物质组成分类 | 第44-45页 |
4.1.3 按形成机制分类 | 第45-46页 |
4.2 地震黄土滑坡特点 | 第46-54页 |
4.2.1 几何学特点 | 第47-50页 |
4.2.2 运动学特点 | 第50-53页 |
4.2.3 变形特点 | 第53-54页 |
4.3 地震黄土滑坡发育分布规律 | 第54-57页 |
4.4 地震黄土滑坡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 第57-62页 |
第5章 典型地震黄土滑坡及滑坡群 | 第62-75页 |
5.1 税湾滑坡群 | 第62-63页 |
5.2 税湾滑坡 | 第63-75页 |
5.2.1 滑体特征 | 第65-66页 |
5.2.2 滑床特征 | 第66页 |
5.2.3 主滑面及滑带特征 | 第66-67页 |
5.2.4 变形特征 | 第67-68页 |
5.2.5 税湾地震黄土滑坡形成机制 | 第68-75页 |
第6章 地震黄土滑坡形成的动力响应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 第75-86页 |
6.1 地震滑坡前坡体应力应变分析 | 第75-78页 |
6.1.1 模型建立、计算参数确定 | 第75-76页 |
6.1.2 天然状态下斜坡应力状态 | 第76-77页 |
6.1.3 震前斜坡稳定性 | 第77-78页 |
6.2 施加地震荷载后坡体应力应变分析 | 第78-81页 |
6.3 施加地震荷载后斜坡不同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81-85页 |
6.3.1 坡肩处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81-83页 |
6.3.2 斜坡中部和剪出口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83-85页 |
6.4 结论 | 第85-86页 |
第7章 结论和讨论 | 第86-88页 |
7.1 结论 | 第86-87页 |
7.2 讨论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