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博维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7页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0.1.1 选题背景第9页
        0.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0.2 文献综述第10-15页
        0.2.1 有关微博的研究第10-12页
        0.2.2 有关网络维权的研究第12-15页
    0.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5-17页
        0.3.1 研究内容第15页
        0.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0.3.3 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1章 微博维权的兴起与发展第17-30页
    1.1 微博维权兴起的背景第17-19页
        1.1.1 公民维权意识增强第17-18页
        1.1.2 维权渠道相对较窄第18页
        1.1.3 维权技术门槛降低第18-19页
    1.2 微博维权的形式和特点第19-25页
        1.2.1 微博维权的形式第20-21页
        1.2.2 微博维权的特点第21-25页
    1.3 微博维权的成效第25-30页
        1.3.1 保障维权者权益第25-26页
        1.3.2 提升公众维权意识第26-28页
        1.3.3 缓解社会矛盾第28-30页
第2章 微博维权的作用机制第30-40页
    2.1 初期:解构和重构话语体系第30-32页
        2.1.1 打破强权者的霸权话语体系第30-31页
        2.1.2 建构平等对话的公共能量场第31-32页
    2.2 中期:微博围观生成舆论热点第32-35页
        2.2.1 “转评赞”下的舆论力量第32-34页
        2.2.2 发挥声援与警示作用第34-35页
    2.3 后期:引起官方重视促成问题解决第35-40页
        2.3.1 官民配合,妥善解决第35-36页
        2.3.2 官推民怒,循环往复第36-40页
第3章 微博维权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第40-48页
    3.1 微博维权存在的问题第40-45页
        3.1.1 维权者夸大式求助第40-41页
        3.1.2 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第41-43页
        3.1.3 微博推手恶意引导第43-44页
        3.1.4 维权效果相对有限第44-45页
    3.2 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5-48页
        3.2.1 UGC生产内容信息监管难度大第45-46页
        3.2.2 微博用户媒介素养相对较低第46页
        3.2.3 微博维权缺乏专业引导第46-48页
第4章 微博维权的规范与瞻望第48-54页
    4.1 微博维权的规范第48-51页
        4.1.1 微博用户提高媒介素养第48-49页
        4.1.2 微博平台加强监管第49-50页
        4.1.3 政府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第50-51页
    4.2 微博维权的瞻望第51-54页
        4.2.1 线上线下联动,构建O2O维权渠道第51-52页
        4.2.2 真正贴近群众,打通两个舆论场第52-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59页
附录A 2010年-2017年微博维权代表事件第59-6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良友》画报的国际化研究
下一篇:新浪微博意见领袖意识形态研究--基于重大网络舆情危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