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绪论 | 第16-27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第三节 重要问题的厘清 | 第25-27页 |
第一章 高密诗派的兴起 | 第27-45页 |
第一节 乾嘉诗坛概况 | 第27-32页 |
第二节 山左诗学传统 | 第32-40页 |
第三节 寒士生存状况与“高密三李” | 第40-45页 |
第二章 高密诗派的诗学思想——以“高密二李”为中心 | 第45-73页 |
第一节 尊崇古意,发为真声 | 第45-56页 |
第二节 摒弃常熟,规避时俗 | 第56-60页 |
第三节 李宪乔:与袁论诗,痛斥“格调” | 第60-65页 |
第四节 从《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说》看李怀民对张籍的评价 | 第65-73页 |
第三章 身负高才的诗人——“高密三李”之李宪乔(上) | 第73-106页 |
第一节 清高自守的性情和仕隐两难的处境 | 第73-81页 |
第二节 兼取百家,尤重韩贾的师法渊源 | 第81-106页 |
第四章 身负高才的诗人——“高密三李”之李宪乔(下) | 第106-125页 |
第一节 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 第106-114页 |
第二节 羁旅思乡诗 | 第114-117页 |
第三节 游历山水诗 | 第117-120页 |
第四节 写景·阐理·动静·用典——李宪乔诗歌的艺术手法 | 第120-125页 |
第五章 自写本色的诗人——“高密三李”之李怀民 | 第125-141页 |
第一节 李怀民诗歌的自遣意识 | 第125-132页 |
第二节 悼亡诗 | 第132-133页 |
第三节 诗中有人 | 第133-141页 |
第六章 儒者与诗人合一的典范——“高密三李”之李宪暠 | 第141-156页 |
第一节 坚奉儒学,性情傲岸 | 第142-146页 |
第二节 诗与人一,崇真尚实的诗学思想 | 第146-148页 |
第三节 儒者情怀,心系自然 | 第148-153页 |
第四节 以情入景,观物推理的创作机制 | 第153-156页 |
第七章 涵滈于陶韦之间的诗人—李秉礼 | 第156-168页 |
第一节 生平及与高密派的渊源 | 第156-159页 |
第二节 根坻于陶,涵滈于韦的师法渊源 | 第159-168页 |
第八章 身份与心态悖反的诗人——刘大观 | 第168-184页 |
第一节 师古不泥古的诗学思想 | 第168-171页 |
第二节 身为知州,心向寒士 | 第171-174页 |
第三节 达于天人之际的玄思 | 第174-176页 |
第四节 清真雅健的诗风 | 第176-184页 |
第九章 开其先续其后的高密诗群 | 第184-205页 |
第一节 开其先河的“高密三单” | 第184-198页 |
第二节 绍述高密诗派的“后四灵”与王新亭 | 第198-205页 |
结语 | 第205-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16页 |
致谢 | 第216-2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18-219页 |
附件 | 第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