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含Ag和ZnO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TiAl合金摩擦学研究概况第9-11页
    1.3 固体润滑剂研究概况第11-13页
    1.4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研究概况第13页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目的第13-14页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4页
    1.7 项目来源第14-15页
第2章 试验设备、材料与方法第15-21页
    2.1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15-16页
    2.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2.3 试样的制备第17-18页
        2.3.1 试样原材料第17页
        2.3.2 混料及预处理第17页
        2.3.3 试样烧结第17-18页
    2.4 试样的基本性能测试第18-21页
        2.4.1 密度测试第18页
        2.4.2 硬度测试第18-19页
        2.4.3 微观形貌及组织成分测试第19页
        2.4.4 摩擦磨损测试第19-21页
第3章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宽温域摩擦学性能研究第21-40页
    3.1 固体润滑剂Ag和ZnO粉末的形貌图及成分分析第21-22页
    3.2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成分分析第22-26页
        3.2.1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第22-23页
        3.2.2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成分分析第23-26页
    3.3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宽温域摩擦学性能第26-28页
    3.4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磨痕形貌分析第28-36页
        3.4.1 25 ℃下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磨痕形貌分析第28页
        3.4.2 200 ℃时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磨痕形貌分析第28-30页
        3.4.3 400 ℃时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磨痕形貌分析第30-32页
        3.4.4 600 ℃时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磨痕形貌分析第32-34页
        3.4.5 800 ℃时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的磨痕形貌分析第34-36页
    3.5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宽温域下磨痕断面形貌分析第36-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不同滑动速率对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第40-55页
    4.1 TiAl合金和TiAl-5.0Ag-5.0ZnO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摩擦学性能第40-42页
    4.2 25 ℃下TiAl合金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磨痕形貌分析第42-43页
    4.3 25 ℃下TiAl-5.0Ag-5.0ZnO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磨痕形貌分析第43-44页
    4.4 600 ℃下TiAl-5.0Ag-5.0ZnO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摩擦学性能与磨痕形貌分析第44-48页
        4.4.1 600 ℃下TiAl-5.0Ag-5.0ZnO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摩擦系数动态分析第45-46页
        4.4.2 600 ℃下TiAl-5.0Ag-5.0ZnO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磨痕形貌分析第46-48页
    4.5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不同滑动速率下磨痕断面分析第48-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5章 不同载荷对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第55-72页
    5.1 TiAl合金和TiAl-5.0Ag-5.0ZnO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第55-57页
    5.2 25 ℃下TiAl合金和TiAl-5.0Ag-5.0ZnO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磨痕形貌分析第57-60页
    5.3 600 ℃下TiAl-5.0Ag-5.0ZnO在不同载荷下的摩擦学性能与形貌分析第60-64页
        5.3.1 600 ℃下TiAl-5.0Ag-5.0ZnO在不同载荷下的摩擦系数动态分析第60-61页
        5.3.2 600 ℃下TiAl-5.0Ag-5.0ZnO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磨痕形貌分析第61-63页
        5.3.3 600 ℃下TiAl-5.0Ag-5.0ZnO的磨屑形貌分析第63-64页
    5.4 钛铝基自润滑复合材料不同载荷条件下磨痕断面分析第64-67页
    5.5 讨论第67-71页
        5.5.1 摩擦层的形成原因分析第67-69页
        5.5.2 摩擦层的形成过程第69-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总结第72-74页
    6.1 主要结论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疏编码建模及其应用
下一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安全辅助驾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