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7-20页 |
1.2.1 波束形成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1.2.2 宽零陷波束形成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阵列接收信号模型及抗干扰算法基础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阵列信号接收模型 | 第22-25页 |
2.2.1 窄带信号模型 | 第23-24页 |
2.2.2 宽带信号模型 | 第24-25页 |
2.3 常规的抗干扰方法 | 第25-29页 |
2.3.1 自适应抗干扰的最优准则 | 第25-27页 |
2.3.2 空域Capon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27-28页 |
2.3.3 功率倒置算法 | 第28-29页 |
2.4 Mailloux零陷展宽算法 | 第29-33页 |
2.4.1 算法原理 | 第29-32页 |
2.4.2 仿真分析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阵列通道均衡算法分析 | 第34-5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通道失配对阵列信号的影响 | 第34-40页 |
3.2.1 通道失配模型 | 第34-37页 |
3.2.2 通道失配对波束形成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 一种改进的通道均衡算法 | 第40-46页 |
3.3.1 常规通道均衡算法 | 第40-44页 |
3.3.2 通道均衡算法的改进 | 第44-46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46-52页 |
3.4.1 均衡性能评价准则 | 第46页 |
3.4.2 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 第46-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高动态平台的宽零陷抗干扰方法 | 第54-70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高动态信号模型 | 第54-58页 |
4.2.1 高动态定义 | 第54-55页 |
4.2.2 信号及干扰的DOA变化 | 第55-58页 |
4.3 基于投影变换的零陷展宽算法 | 第58-64页 |
4.3.1 算法基本原理 | 第58-61页 |
4.3.2 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4.4 稳健的零陷展宽算法 | 第64-69页 |
4.4.1 算法基本原理 | 第64-67页 |
4.4.2 仿真分析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高动态平台抗干扰工程实现 | 第70-82页 |
5.1 TMS320C6678芯片和CCS开发环境介绍 | 第70-74页 |
5.1.1 TMS320C6678芯片介绍 | 第70-73页 |
5.1.2 CCS开发环境简介 | 第73-74页 |
5.2 DSP与外部模块通信设计 | 第74-76页 |
5.2.1 DSP外部存储器接口设计 | 第74-75页 |
5.2.2 DSP与FPGA通信设计 | 第75-76页 |
5.3 高动态平台抗干扰处理流程设计 | 第76-80页 |
5.3.1 总体方案 | 第76-77页 |
5.3.2 DSP算法模块实现 | 第77-79页 |
5.3.3 功能验证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总结 | 第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91页 |
1.基本情况 | 第90页 |
2.教育背景 | 第90页 |
3.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3.1 申请(授权)专利 | 第90页 |
3.2 参与科研项目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