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氮氧化物的来源与危害 | 第11页 |
1.1.2 氮氧化物的排放现状与趋势 | 第11-13页 |
1.1.3 氮氧化物排放标准与技术需求 | 第13-14页 |
1.1.4 半焦脱硝的意义与前景 | 第14页 |
1.2 半焦还原NO实验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2.1 半焦的制备 | 第14-16页 |
1.2.2 半焦的理化性能 | 第16-18页 |
1.2.3 半焦还原NO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1.2.4 影响半焦脱硝效果的因素 | 第19-20页 |
1.2.5 关于反应机理的实验室研究 | 第20-23页 |
1.3 关于半焦-NO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概况 | 第26-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43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 第28-32页 |
2.1.1 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8页 |
2.1.2 密度泛函理论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 第28-29页 |
2.1.3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组成 | 第29-30页 |
2.1.4 交换关联能 | 第30-32页 |
2.2 半焦分子模型 | 第32-37页 |
2.3 DFT计算方法 | 第37-43页 |
2.3.1 几何优化计算 | 第37-38页 |
2.3.2 过渡态计算 | 第38-41页 |
2.3.3 计算方法不确定性分析 | 第41-43页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3-83页 |
3.1 不带C-O单键官能团的Zigzag边结构与NO的反应路径 | 第45-54页 |
3.1.1 边结构的活化 | 第45-46页 |
3.1.2 NO分子的化学吸附 | 第46-47页 |
3.1.3 异构化反应及气体分子前驱体的生成 | 第47-48页 |
3.1.4 氮气分子的释放 | 第48-49页 |
3.1.5 第一个CO分子的释放 | 第49-50页 |
3.1.6 第二个CO分子的释放 | 第50-51页 |
3.1.7 反应路径小结 | 第51-54页 |
3.2 带C-O单键官能团的Zigzag边结构与NO的反应路径 | 第54-64页 |
3.2.1 边结构的活化 | 第54-55页 |
3.2.2 第一个NO分子的化学吸附 | 第55-56页 |
3.2.3 CO_2分子前驱体的形成 | 第56-57页 |
3.2.4 CO_2分子的释放 | 第57-58页 |
3.2.5 第二个NO分子的化学吸附 | 第58-59页 |
3.2.6 N_2分子的释放 | 第59-60页 |
3.2.7 CO分子的释放 | 第60-61页 |
3.2.8 反应路径小结 | 第61-64页 |
3.3 不带C-O单键官能团的Armchair边结构与NO的反应路径 | 第64-73页 |
3.3.1 边结构的活化 | 第64-65页 |
3.3.2 NO分子的化学吸附 | 第65-66页 |
3.3.3 异构化反应及气体分子前驱体的生成 | 第66-67页 |
3.3.4 氮气分子的释放 | 第67-68页 |
3.3.5 异构化反应与CO_2分子前驱体的形成 | 第68-69页 |
3.3.6 CO_2分子的释放 | 第69页 |
3.3.7 反应路径小结 | 第69-73页 |
3.4 带C-O单键官能团的Armchair边结构与NO的反应路径 | 第73-83页 |
3.4.1 边结构的活化 | 第73-74页 |
3.4.2 第一个NO分子的化学吸附 | 第74-75页 |
3.4.3 CO_2分子前驱体的形成 | 第75页 |
3.4.4 CO_2分子的释放 | 第75-77页 |
3.4.5 第二个NO分子的化学吸附 | 第77-78页 |
3.4.6 N_2分子的释放 | 第78-79页 |
3.4.7 CO分子前驱体的形成 | 第79-80页 |
3.4.8 CO分子的释放 | 第80-81页 |
3.4.9 反应路径小结 | 第81-83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4.1 结论 | 第83-84页 |
4.2 创新性 | 第84页 |
4.3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