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生物陶瓷材料 | 第10-13页 |
1.2.1 生物吸收性陶瓷 | 第11页 |
1.2.2 生物活性陶瓷 | 第11-12页 |
1.2.3 生物惰性陶瓷 | 第12-13页 |
1.3 氮化硅生物陶瓷材料 | 第13-18页 |
1.3.1 氮化硅的结构与性能 | 第14-15页 |
1.3.2 氮化硅陶瓷的烧结工艺 | 第15-17页 |
1.3.3 氮化硅陶瓷的烧结助剂 | 第17-18页 |
1.4 抗菌材料的分类 | 第18-20页 |
1.4.1 天然抗菌剂 | 第19页 |
1.4.2 有机抗菌剂 | 第19页 |
1.4.3 无机抗菌剂 | 第19-20页 |
1.5 氧化锌抗菌剂 | 第20-23页 |
1.5.1 纳米氧化锌 | 第21-22页 |
1.5.2 四针状氧化锌晶须 | 第22-23页 |
1.6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6.1 课题的来源 | 第23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 第26-34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6-28页 |
2.1.1 氮化硅粉 | 第26页 |
2.1.2 氧化锌粉 | 第26-27页 |
2.1.3 烧结助剂 | 第27-28页 |
2.1.4 分散介质 | 第28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2.3 材料性能与测试方法 | 第29-34页 |
2.3.1 线收缩 | 第29页 |
2.3.2 密度 | 第29页 |
2.3.3 硬度 | 第29-30页 |
2.3.4 抗弯强度 | 第30-31页 |
2.3.5 断裂韧性 | 第31-32页 |
2.3.6 物相组成 | 第32页 |
2.3.7 显微结构 | 第32页 |
2.3.8 抗菌性能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烧结温度对氮化硅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4-42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实验内容和方法 | 第34-35页 |
3.3 烧结温度对氮化硅陶瓷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1 氮化硅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 | 第35-37页 |
3.3.2 氮化硅陶瓷材料的物相组成 | 第37-38页 |
3.4 烧结温度对氮化硅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1 密度和收缩率 | 第38-39页 |
3.4.2 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添加氧化锌的氮化硅陶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42-44页 |
4.3 氧化锌对氮化硅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4-48页 |
4.3.1 密度和收缩率 | 第44-46页 |
4.3.2 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 第46-48页 |
4.4 氧化锌对氮化硅陶瓷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8-51页 |
4.4.1 添加氧化锌的氮化硅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 | 第48-50页 |
4.4.2 添加氧化锌的氮化硅生物陶瓷材料的物相组成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五章 添加ZnO的氮化硅生物陶瓷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 | 第54-62页 |
5.1 前言 | 第54页 |
5.2 材料和仪器 | 第54-55页 |
5.3 实验内容和方法 | 第55-61页 |
5.3.1 实验准备 | 第55-56页 |
5.3.2 未添加氧化锌的氮化硅生物陶瓷的抑菌性能测试 | 第56-57页 |
5.3.3 添加氧化锌的氮化硅生物陶瓷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性能测试 | 第57-59页 |
5.3.4 添加氧化锌的氮化硅生物陶瓷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5.3.5 抑菌率的测定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