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间简字”研究的字体创造性启示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一、关于“民间简字”的定义 | 第8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概念与现象 | 第10-14页 |
| 第一节 、“民间简字”的概念 | 第10-11页 |
| 1.文字的不规范性 | 第10-11页 |
| 2.“俗体字”和“民间简字” | 第11页 |
| 第二节 、民间对文字的再创造现象 | 第11-14页 |
| 1.产生的原因 | 第11-12页 |
| 2.产生的过程 | 第12页 |
| 3.达成的默契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规范与不规范 | 第14-24页 |
| 第一节 、各个时代的不规范字 | 第14-19页 |
| 1.《宋元以来俗字谱》中的文字 | 第14-15页 |
| 2.清代晚期的文字改革运动 | 第15-17页 |
| 3.近代几次汉字改革运动 | 第17-19页 |
| 第二节 、从不规范到规范 | 第19-21页 |
| 1.“后”和“後” | 第19-20页 |
| 2.“万”和“萬” | 第20-21页 |
| 3.“礼”和“禮” | 第21页 |
| 第三节 、不规范字存在的合理性 | 第21-24页 |
| 1.不规范字的普遍性 | 第21页 |
| 2.不规范字的淘汰和保留 | 第21-22页 |
| 3.对规范字的影响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形式与方法 | 第24-28页 |
| 第一节 、“民间简字”的构字法 | 第24-28页 |
| 1.同音代替 | 第24页 |
| 2.部件提取 | 第24-25页 |
| 3.简化部件 | 第25-26页 |
| 4.草书变体 | 第26页 |
| 5.会意构字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启示与影响 | 第28-34页 |
| 第一节 、文字的联想 | 第28-29页 |
| 1.识别的容错率 | 第28页 |
| 2.文字的重要部件 | 第28页 |
| 3.文字与图形 | 第28-29页 |
| 第二节 、对文字设计的启示 | 第29-31页 |
| 1.民间的文字设计行为 | 第29页 |
| 3.“民间简字”被识别和接受的可行性 | 第29-30页 |
| 4.文字设计识别性的尺度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对文字设计的影响 | 第31-34页 |
| 1.信息时代下的文字变化趋势 | 第31-33页 |
| 2.文字简化和文字设计的关系 | 第33-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