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8页 |
1.1 斑秃的中医研究概述 | 第12-19页 |
1.1.1 古籍相关论述 | 第12-14页 |
1.1.2 近现代的发展 | 第14-18页 |
1.1.3 名医经验 | 第18-19页 |
1.2 斑秃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2.1 临床表现 | 第19-20页 |
1.2.2 发病因素 | 第20-21页 |
1.2.3 病理机制 | 第21-22页 |
1.2.4 治疗 | 第22-25页 |
1.2.5 小结 | 第25页 |
1.3 儿童斑秃的诊治现状 | 第25-28页 |
1.3.1 病因病机 | 第25-26页 |
1.3.2 治疗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部分 | 第28-38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2.1.2 相关标准 | 第28-29页 |
2.1.3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29-38页 |
2.2.1 病例情况 | 第29-30页 |
2.2.2 频次统计 | 第30-33页 |
2.2.3 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的组方规律 | 第33-35页 |
2.2.4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中药关联分析 | 第35-36页 |
2.2.5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提取药物核心组合 | 第36-37页 |
2.2.6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38-46页 |
3.1 中药频次统计和药物分类分析 | 第38-39页 |
3.1.1 标本兼治,注重健脾补肾 | 第38页 |
3.1.2 因地制宜 | 第38-39页 |
3.2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计量分析 | 第39-40页 |
3.2.1 平调阴阳 | 第39页 |
3.2.2 从脾肾论治 | 第39-40页 |
3.3 基于中药处方组合规律和药物之间关联规则分析 | 第40-43页 |
3.3.1 核心用药和配伍 | 第40-42页 |
3.3.2 随症加减用药 | 第42-43页 |
3.4 新方的初步分析 | 第43-44页 |
3.5 病例情况 | 第44页 |
3.6 不足与展望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附录1 :医案信息收集表 | 第51-53页 |
附录2 :英文缩略语 | 第53-5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