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本文所用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基于共价作用构建多功能纳米颗粒 | 第13-17页 |
1.1.1 对pH响应的化学键 | 第14页 |
1.1.2 对酶响应的化学键 | 第14-15页 |
1.1.3 对谷胱甘肽响应的化学键 | 第15-17页 |
1.1.4 对热响应的化学键 | 第17页 |
1.2 基于非共价作用构建多功能纳米颗粒 | 第17-20页 |
1.2.1 亲疏水作用 | 第18页 |
1.2.2 静电作用 | 第18-19页 |
1.2.3 π-π堆积作用 | 第19页 |
1.2.4 主客体作用 | 第19-20页 |
1.3 多功能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20-24页 |
1.4 本论文的工作设想 | 第24-26页 |
第2章 基于β-环糊精聚合物包络多种药物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用于肿瘤细胞的协同杀伤 | 第26-41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26-27页 |
2.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2.3 自组装超分子纳米颗粒(DOX/HCPT/DTX@Poly-β-CD)的构建与表征 | 第28-29页 |
2.2.4 结合常数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5 DOX/HCPT/DTX@Poly-β-CD在肿瘤细胞中内化时间的考察 | 第30-31页 |
2.2.6 对载体poly-β-CD生物相容性的考察 | 第31页 |
2.2.7 三种药物协同效应的考察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2.3.1 纳米颗粒的构建原理 | 第32-33页 |
2.3.2 自组装超分子纳米颗粒的构建与表征 | 第33-34页 |
2.3.3 结合常数(K_a)的测定 | 第34-36页 |
2.3.4 DOX/HCPT/DTX@Poly-β-CD在肿瘤细胞中内化时间的考察 | 第36-38页 |
2.3.5 对载体poly-β-CD生物相容性的考察 | 第38页 |
2.3.6 三种药物协同效应的考察 | 第38-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基于β-环糊精聚合物为载体的多功能自组装纳米颗粒用于靶向运输和联合治疗 | 第41-57页 |
3.1 前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7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42页 |
3.2.2 靶向型自组装超分子纳米颗粒(T-SSNPs)的构建与表征 | 第42-43页 |
3.2.3 缓冲液中释放行为的考察 | 第43-44页 |
3.2.4 对载体poly-β-CD生物相容性的考察 | 第44页 |
3.2.5 两种药物协同治疗的考察 | 第44-45页 |
3.2.6 T-SSNPs靶向能力和选择性药物运输的考察 | 第45-46页 |
3.2.7 T-SSNPs内化时间的考察 | 第46页 |
3.2.8 T-SSNPs选择性毒性的考察 | 第46-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3.3.1 纳米颗粒的构建及工作原理 | 第47-48页 |
3.3.2 靶向自组装超分子纳米颗粒的构建与表征 | 第48-49页 |
3.3.3 纳米颗粒在缓冲液中药物释放行为的考察 | 第49-50页 |
3.3.4 两种药物的协同治疗 | 第50-51页 |
3.3.5 T-SSNPs靶向能力和选择性药物运输的考察 | 第51-53页 |
3.3.6 T-SSNPs内化时间的考察 | 第53-55页 |
3.3.7 T-SSNPs选择性毒性的考察 | 第55-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