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简述 | 第10-12页 |
1.2.1 受体与配体简介 | 第10-11页 |
1.2.2 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 | 第11-12页 |
1.3 受体与配体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第12-20页 |
1.3.1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技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 第13-14页 |
1.3.2 荧光相关光谱(Fluorescence Correlation/Cross-Correlation Spectroscopy,FCS/FCCS) | 第14-16页 |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 .. 71.3.4 单颗粒示踪技术( Single Particle Trcking,SPT) | 第16-17页 |
1.3.4 单颗粒示踪技术(Single Particle Trcking,SPT) | 第17-20页 |
1.4 本论文研究构思 | 第20-22页 |
第2章 基于单颗粒示踪技术的细胞膜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研究 | 第22-38页 |
2.1 前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2.2.2 纳米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第24-25页 |
2.2.3 细胞培养 | 第25页 |
2.2.4 探针活性检测实验 | 第25页 |
2.2.5 单颗粒成像实验 | 第25-26页 |
2.2.6 全内反射荧光观察整联蛋白密度 | 第26页 |
2.2.7 单颗粒瞬时速率及扩散系数计算 | 第26页 |
2.2.8 单颗粒示踪数据解析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2.3.1 纳米探针的表征 | 第27-28页 |
2.3.2 探究金纳米颗粒表面上c RGD肽数量 | 第28页 |
2.3.3 探针活性检测 | 第28-29页 |
2.3.4 探针速率变化与整联蛋白与c RGD配体相互作用的关联 | 第29-32页 |
2.3.5 谱聚类隐马尔可夫模型(SC-HMM)识别结合和解离状态 | 第32-34页 |
2.3.6 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34-36页 |
2.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Mn~(2+)对整联蛋白与配体相互作用动力学调控研究 | 第38-46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3.2.2 Mn~(2+)对整联蛋白与c RGD配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单颗粒成像实验 | 第40页 |
3.2.4 流式细胞分析 | 第40页 |
3.2.5 激活因子引起的受体与配体结合和解离过程的能垒变化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3.3.1 Mn~(2+)对整联蛋白与c RGD配体作用的影响 | 第41页 |
3.3.2 Mn~(2+)对整联蛋白与c RGD配体相互作用动力学调控研究 | 第41-44页 |
3.3.3 基于流式细胞术分析整联蛋白与c RGD配体动力学 | 第44-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核酸适配体与靶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46-52页 |
4.1 前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7页 |
4.2.2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与修饰 | 第47页 |
4.2.3 细胞培养 | 第47-48页 |
4.2.4 Apt@AgNPs特异性研究 | 第48页 |
4.2.5 暗场成像实验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4.3.1 银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48-49页 |
4.3.2 Apt@AgNPs特异性研究 | 第49页 |
4.3.3 TLS11a与HepG2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相互作用初步研究 | 第49-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